换个视角看电子支付:Apple Pay 绑卡 41 万张与计程车司机的手续费
根据中国台湾地区金管会统计,Apple Pay 在中国台湾地区上线,光 3 月 29 日及 30 日这两天绑卡数已有 41.5 万张,数字引人瞩目,还登上了几天新闻的版面。不过,这个数字,却让笔者忆起一个亲身经历的事件。
4 元手续费的真实故事
2 月某一天,我搭计程车时发现皮夹没有钞票,只有几个铜板,心急不知如何是好,正好瞧见计程车装有电子支付设备,赶忙问司机可否刷卡。
但司机面色凝重,一句话都不说,我想司机可能因为要多负担手续费,而不想刷卡,只好问司机“你要负担多少手续费?”司机说,“4 元。”最后,我从皮夹掏出 4 元零钱给司机,司机让我刷卡下车。
我知道若我坚持刷卡,司机碍于公司规定,应该不会拒绝。只是,在推行“无现金”的电子支付时代,竟然出现以打开皮夹,花时间找“现金”(还是只有 4 个铜板的小额零钱)交换手续费的搞笑情节,最后双方都不开心,这是为什么?
电子支付手续费转嫁何方?
从纯经济与效率角度,政府与业者大家高举大旗鼓吹,电子支付的优势与好处。的确电子支付很便捷,有许多现金没有的优势,商家可以避免收到假钞,也不怕现金被偷走,不用再准备大笔零钱,并且免去点钞的麻烦,而当交易“数据化”后,未来可能可以产生更多新型态的服务回馈到商家与使用者身上。
不过,对几块钱锱铢必较的小型、微型商家或使用者来说,这些有点真的“有感”吗?
也许这个疑问,在一切才刚萌芽起步的中国台湾地区,还没有答案。但很明确的,这个案例中,手续费转嫁到我(使用者)身上。若我坚持刷卡不付费,那手续费成本就转嫁到司机身上。电子支付体系像是一个利益金字塔,在金字塔顶端的业者拿走最多好处,而司机或小型商家是在底端,层层挤压。
当然你也可以说,司机没有认清到电子支付的优点,或是身为消费者的我没有使用者付费的意识。
但在现阶段上,制度上面利益分配“不均衡”也是个大问题。我们把公平性也考量进来,现阶段电子支付生态系中,是利益共享的多赢局面吗?
某银行主管就指出,“到底业者如何处理电子支付后产生的‘手续费’?是要企业自行吸收?转嫁到消费者?还是转嫁给加盟业者?这无关乎于科技技术演进,而是利益分配的问题。”
我们在乎电子支付渗透率,拉抬电子支付使用率是政府与业者的目标,但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会牺牲了某阶层利益呢?我们在乎是国际还是本土支付业者取得霸主地位,在乎安全性,效率与方便性,那公平性呢?
政府角色:降低手续费还是减税?
政府的角色又是什么呢?需要政策配套吗?中国台湾地区金管会资讯服务处处长蔡福隆就指出,相比传统现金交易不需手续费,苹果与LINE等电子支付业者相继进入卡位收取手续费,对于商家来说每笔交易成本的确增加,收入减少,但可以避免收到假钞,也减少准备零钱与点钞的时间与手续成本,这是一体的两面,不能只看增加的手续费。
不过他也指出,“对夜市、小超商或个体商店等微型商店来说,手续费的确是不小负担,从金融监管单位的角度来看,希望可以朝向‘降低’手续费的方向迈进。”
至于中国台湾地区是否有机会向韩国发展电子支付(指信用卡)采用的赋税减免模式,如店家营业税减免?“担心税基流失,现在财政部对此政策意愿不高。”蔡福隆说。
我们在追求的是科技带来的效率同时,是否也要顾及利益平等,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带有多点人性。
(注:本文默认货币单位为新台币 1元新台币≈0.225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