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等物联网技术将助力灾后救援
如今在物联网时代,人与物、物与物的时刻相连与动态感知,以及智能决策和泛在应用,使城市减灾救助服务工作的重点前移,从灾后救助逐步转移到以防为主的感知预警。可以说这是革命性的转变,大大减少了灾难的发生,从被动应急救助逐步转向主动的预警防灾。物联网在救灾中的应用给灾难救援带来极大的便利。
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自然灾难在近几年频繁出现,而作为新兴技术的物联网技术,在面对灾难时也将更多的应用到灾难的预防与救援当中,RFID、无线传感、GPS全球定位、条码技术等在各种自然灾害面前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很好的技术保障。
在时间就是生命的灾难,物联网技术为在各种情况下的突发事件,赢得了更多的应急和救援时间。那物联网技术具体在灾难中有哪些作用呢?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又能起怎样的作用呢?下面浅谈物联网技术在灾难中的各种应用。
地质灾害,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防与救
早几年,英国研究者已开始研究使用RFID和传感器来监控地震中的房屋,他们把已建成在希腊的原型称为“自治愈”房屋。这种房屋在墙中专门设计了缝隙空间,并且墙体中加入了可在强压下变为流体的材料。
如果受到地震引起的压力,流体回流到缝隙中,不会对固体墙面产生影响。其结果是,房屋依旧存在,但可能会移动位置。如果建筑没有坍塌,通过RFID和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会用来判别位置偏移量。此外,建筑中的RFID标签和传感器可以共同构建一套警报系统,来预警即将到来的地震。
而灾后的救援工作RFID也尽显神通,在日本,RFID标签被贴在避难道路路面上,这样避难者可以通过便携设备清楚地知道安全避难场所的具体位置,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如果有人被埋在废墟当中,被困者可以通过内置RFID标签的手机提供搜救人员自己的具体位置信息,以便搜救者能以最快的速度展开营救。
火灾中RFID应用到监测与逃生
在火灾当中,物联网技术为求救者提供了更多生还的机会,RFID应用在逃生工具中,使得逃生效率更高。市场上有一款火灾逃生面罩产品集成了RFID技术,该产品只需手指触摸即可激活面罩的电源和RFID系统,直接与救援人员通讯。
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面罩前面会激光投影一个大大的指引箭头,引导逃生人员最佳的逃生路线,更快地找到最近的逃生点。该技术的集成主要为逃生者导向,面罩是作为一个读头,而在逃生路径上将安装耐高温RFID电子标签,读头可通过读取路途中的RFID电子标签进行定位导向。
在火灾的监控中,RFID技术同样适用,韩国政府为保护遗迹,在某寺庙后的林区安置了RFID系统做为火灾监控。主要是通过安装读取器实现对区域的火灾监控,该读取器能感测与读取到温度资料,除此之外,这个特殊设计的读取器容器可旋转镜头,用以感测周遭环境,而不用在林区中架满感测器,否则,可能有碍遗迹观瞻。
由读取器所取得的资料则被放置在一平台上,寺方得定时做温度监视,一旦火灾意外发生,则透过系统发生警示,寺方得就个别读取器定位,知道火灾发生地点。
RFID找寻被淹汽车,标识受灾疏散人员
近几年全球气候变得更加异常,台风危害和降雨急促造成的城市内涝,危害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前些时候北京内涝对救援效率考验让人失望。
近日,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物联网研发中心欲研发一种物联网技术,该技术可在车内装载RFID射频芯片、传感器以及GPS模块,将车辆、汽车厂商及4S店、公安部门联通到一个信息平台上,如果汽车被淹在水里,救援人员只要拿着RFID接收器,对着汽车扫描,就可确定具体车辆,实施救援。
据相关人士介绍,RFID射频芯片相当于汽车的电子身份证,包含车主、车型等信息;传感器可感应车内温度、水位等,GPS模块则可帮助定位。车主还可将自己的手机,通过蓝牙等方式与传感器联通。
如果汽车出现淹水现象,车门、车窗都自动关闭时,传感器自动感应后,会将危险信息传达到车主的手机上。车主则可将信息传达到信息平台。信息到达平台后,会被汽车厂商、4S店、公安部门等看到,救援人员会根据车上的GPS模块找到汽车的具体位置。
如果汽车被淹在水里,救援人员只要拿着RFID接收器,对着汽车扫描,就可确定具体车辆,实施救援。
解决了技术问题,仍需跟进救援机制
飓风作为北美最主要灾害之一,对当地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灾难破坏。美国德州为了应对飓风,于2006年启动了紧急项目开发。该系统结合了RFID/EPCGen2、GPS和条码技术,其设计为了简化并自动化在紧急情况下疏散老人、病人、残疾人或无法获得交通工具的个人或家庭的流程。
灾难转移的人员可通过佩戴RFID腕带标明自己的身份信息,如此可避免频繁的记录疏散人员信息,在突发情况出现时,医疗队可以根据RFID腕带快捷的追踪到被疏散人群,及时的为特殊人群(残疾人、病人等)提供医疗救护,通过读取RFID腕带,救护人员可以提取系统中被救护人员的相关信息,以便及时有效的救护。
物联网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的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减灾战略的重点是灾难发生后的紧急应对、应急指挥和救灾联动。但无论哪样技术,最终都要通过“人”这么一个环节,技术只不过是方式。俗话说,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面对各种各样的灾难,运用好技术,完善好救援体制,能在“人”的环节做好比什么技术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