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全面推广居民健康卡 看病就医将实现全省一卡通用
记者从《安徽省推进居民健康卡发行应用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了解到,我省的居民健康卡已经进入实质发卡阶段,到2018 年底,我省将基本实现人人拥有居民健康卡,实现居民看病就医全省一卡通用。随着发卡工作的不断推进,居民健康卡将逐步取代各医院的就诊卡。
今年省属医院完成改造
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统一部署要求,我省正在建设覆盖全省的居民健康卡工程。《方案》明确了居民健康卡推进的时间表:今年我省居民健康卡已进入全面推广期,并将力争50%以上市级公立医院可提供居民健康一卡通用服务。
今年,我省市、县两级卫生部门还将开展人口健康平台建设,包括逐步整合医院电子病历、妇幼保健、儿童预防接种、健康小屋、慢病监测等医疗数据,初步建立起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为居民健康卡提供更加优质和便捷服务。在各地设置居民健康卡受理网点,方便居民办理业务等。
发行居民健康卡的地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还将逐步停止建设和发放银医卡(IC 卡),逐步用居民健康卡取代就诊卡,把居民健康卡作为唯一就医介质。根据要求,所有省属医疗卫生机构应用环境的建设与改造将基本完成,有条件的省属医院实现联机发卡。
明年人手一张健康卡
根据安排,明年我省将完成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的改造工作,并逐步扩大发卡范围,推进居民健康卡多行业应用。同时,继续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库,使居民健康卡真正成为居民记录一生、服务一生、健康一生的健康卡。
2018 年底,争取实现全省城乡居民人人拥有一张居民健康卡;基本停止、停用普通银医就诊卡,居民健康卡将成为城乡居民便捷享受线上线下医疗保健服务、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精准归集与跨机构、跨地区诊疗信息共享协同的唯一介质。
区域批量发放模式为主
居民健康卡将如何发放到居民手中?据悉,我省居民健康卡发放以区域批量发放模式为主,大型医疗卫生机构发卡、合作银行联机发卡为辅。
其中,区域批量发放模式主要针对户籍人口,由各市、县统一组织协调发放;大型医院原则为日门诊量在5000 人次及以上的考虑设发卡点,发卡模式是在大型医疗卫生机构设立自助发卡机,居民持身份证现场申请居民健康卡,通过联接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系统建立用户档案,完成居民健康卡的联机发卡;合作银行发卡模式是居民持身份证在合作银行网点窗口申请居民健康卡,通过联接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系统建立用户档案,完成居民健康卡的联机发卡。
联合公安录入信息
涵盖如此多信息量的健康卡如何采集数据?
记者了解到,健康卡的数据采集由各市、县(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以新农合和全员人口数据为基础,或协调当地公安部门比对户籍人口信息,批量采集居民个人制卡信息。
对非新农合参合人群主要采取从当地公安部门获取居民二代身份证基础数据和照片信息,与全员人口数据库、人口健康信息以及健康档案平台进行关联校对,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有效。对新农合参合人群,主要采取从新农合平台中获取已登记居民二代身份证数据的新农合参合人员作为健康卡制卡基础数据、照片以及新农合人员识别信息,并与公安部门居民二代身份证基础数据和照片信息比对以及照片补录。
据介绍,居民健康卡是在金融IC卡基础上加载而成,在满足国家卫生计生委技术规范、储存空间等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将实现大容量、可加载,支持金融IC应用扩展的功能。
应用项目共计126项
居民健康卡具备哪些功能?根据国家计生委的要求,居民健康卡应用项目共计126 项,其中基本应用项目63 项,扩展应用项目63项。我省居民健康卡63 项基本应用项目应于2018 底实现,扩展应用项目应于2020底前实现。
具体来说,居民健康卡将具备身份识别、就医一卡通、结算等功能。
身份识别。居民健康卡具有全国唯一身份标识,居民个人血型、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等基础健康与诊疗信息存储在卡内。通过账号权限、密钥管理、电子认证等技术,保证个人身份信息安全和隐私保密。
就医一卡通。通过区域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实现跨机构就医一卡通。实现医院内部预约挂号、快速检查、规范用药、清单打印、费用结算等便捷服务,甚至全国范围内跨机构的网络预约挂号、电子病历共享、农合出院即时结报、采供血人员信息登记和查询等医疗业务协同服务。
多证合一。通过居民健康卡实现搭载生育登记、婚育证明、生殖健康、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各类卫生计生业务。为市民提供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为居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为儿童、妇女、老人进行保健服务;开展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工作;规范糖尿病、高血压慢性病管理;开展全面健康教育等。
结算功能。加载金融功能的健康卡,具有一般银行卡的支付和查询功能,支持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各类费用的支付与结算,也支持新农合等报销结算(社保、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