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工业4.0能救中小企业吗?

作者:本站采编
来源:新芽NewSeed
日期:2017-02-23 10:03:30
摘要:“生意不好做”“不亏就不错了”“快坚持不下去了”……这两年,许多中小企业主都忧心忡忡。主动转型等于找死,继续观望不转型就是等死,仿佛无论怎么做都是错的。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美国工业互联网,其实不仅是中小企业主焦虑,连国家都在寻找出路,但是企业要怎样把这些大战略,转变成自己的小锦囊?
关键词:工业4.0

  “生意不好做”“不亏就不错了”“快坚持不下去了”……这两年,许多中小企业主都忧心忡忡。主动转型等于找死,继续观望不转型就是等死,仿佛无论怎么做都是错的。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美国工业互联网,其实不仅是中小企业主焦虑,连国家都在寻找出路,但是企业要怎样把这些大战略,转变成自己的小锦囊?

  工业4.0能救中小企业吗?

  虽然当下的趋势依旧不太好,但是总有企业能够逆势上扬,亟待转型的中小企业应该向德国工业4.0学习什么?面对种种困惑,小巴采访了几位大头,来听听他们的看法。

  刘润 润米咨询董事长 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 互联网转型专家

  “短期看,中小企业必须建立核心技术”

  今天,中国的制造业是个胖子,体制不强,是虚胖,从产品传递价值的角度看,产品定倍率虚高,而过去三四年互联网在把定倍率往下打,并提高传递价值。

  为什么过去有这么高的定倍率,传递价值不高,收入却还比较繁荣?是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随便吃吃就能长胖。在全球化中扮演着低端制造这一环,以低廉的人工成本为核心竞争力,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流通领域的虚胖。

  如今,制造业因流通领域变化受到很大挑战,GDP下滑后需要减肥了。可以把德国工业4.0理解成一个强壮的人,而我们是虚胖,胖子怎么向壮汉学习?他们走到今天是因为健身、节制饮食、生活规律。

  很多人试图寻求短平快的灵丹妙药,但并没有这样的灵丹妙药。我们在某个时间段享受了人口红利,红利消失之后就得回归本质,要下苦功学习人家成长的基本逻辑。

  德国工业4.0为中高端制造业,追求极致的品质和设计,而这在过去的中国制造业中是不具备的,我们追求的是市场的规模、更大的量带来更低的成本、对资源的消耗、对人力的充分使用。

  所以我认为中国制造业要转型,有以下几点可以向德国学习:

  精神上,不以规模、排名、首富排行榜为目标,以客户的高品质需求为目标;

  设计上,尊重设计、保护原创,使有创造力的企业脱颖而出;

  操作上,使用智能化机器人、柔性生产线、各种管理工具。

  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有足够的决心和耐心。老一辈带着中一辈甚至下一辈一起往前走,中间必然会有人掉队,还将以掉队一大片为代价。这时候,拥有全球化视野的企业成功的几率会更大一些。

  我建议,中小企业中短期看要建立起核心技术,长期看要建立品牌和影响力,这是一个艰难但美好的过程。企业不要贪大求全,未来的企业肯定是小而强,不是大而笨。

  曾玉波 工业4.0先生 智造大讲堂创始人 前海尔智能制造负责人

  “工业4.0不仅仅是技术,是全方位变革”

  人们很容易把工业4.0理解为只是技术创新,然而必须关注由此带来其他方面的变革。

  例如,很多人认为定制化生产就是工业4.0,实际上“定制化”就是“制造即服务”的变革,然而我们要去思考“制造即服务”这个模式的前提,必须是有新的“连接用户”的能力,有新的“打造好产品”的能力,还必须有一个“智能化的供应链”。

  否则会看到一些“不成功的工业4.0案例”,有些企业忙于去连接用户,却没有在打造好产品上和智能化的供应链上下功夫;有些企业想方设法用机器换人,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中小企业在这一轮转型中可以说是需求最迫切的群体,该如何去思考未来呢?可以去观察大企业的战略去学习趋势和未来,从对于趋势和未来的理解中去建立起自己的认知和判断。

  如果说从采取一些具体方案的角度上去思考,建议先寻找扫清眼前障碍的方案,例如提升当下的质量、效率的方案,然后再去考虑布局未来。

  我本人也投身于“物联网和智能化产品”领域,将服务于“传统产品的智能化”以及“互联网的物联网化”。若去德国学习,我建议除了看“可以看得见”的机器、设备、产品,更应该去了解一些“看不见”的部分。

  例如在德国有家公司专注于“连接器”的隐形冠军,他们在德国的4000人中有500人从事制造工程技术、模具工程技术的工作,这个团队还和市场、研发、供应链团队有很有效的协同工作机制,从而打造出了“智能化的制造”。

  王喜文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长

  “新工业时代,最重要的是标准变了”

  前三次工业革命让制造业的生产模式不断进化,“工业4.0”则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对制造业的模式造成了转变。它代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背后是智能制造,是向效率更高、更精细化的未来制造发展,也对创新模式带来了巨大改变。

  在传统制造业时代,标准决定着产品、决定着市场取向。正因为如此,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无视信息时代的客户需求的差异化,不再符合新的互联网思维和未来制造业思维。

  如何处理“创新”与“标准”的关系,如何优化创新模式?“工业4.0”中其实给出了一个答案。

  “工业4.0”在分散的价值网络上实现横向互联,并进行实时管理。从用户下订单开始,直到产品交货物流,贯通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与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和生产能耗管理等信息系统,帮助工厂实现产品的短期上市、更高的生产灵活性和资产利用率、更低的成本和更可控的风险。

  这样一来,首先,用户参与“研发”互动,提供更多的创新思路。其次,智能工厂通过互联网网站接受个性化定制产品的生产订单,通过Facebook、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工具征集合作生产设备或合作伙伴,从阿里巴巴平台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成品交货之后,系统自动通过网上支付进行销售结算,形成跨领域的“行业支持”。

  最后,技术成熟、产品定型之后才开始“标准化”。从而,使得制造业具备了更好的弹性和柔性,使得标准化与多样化并存,形成“研发”+“行业支持”+“标准化”=“创新”模式,保障“大规模定制”等模式的实施,促成既能适应市场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又能享受大规模生产优点的目标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