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化解停车难奇招大PK 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
近日有外媒报道,为了解决停车难问题,现代汽车公司正在研发一款可折叠的城市用车,这种汽车在行驶时候保持正常状态,在停车时候,可以使用缩骨法,使得占道面积更小。毫无疑问,这样的思路很广,想法也不错,但是要想用光靠此方法就解决停车难,可以说天方夜谭。
其实,面对停车难的困境,在全球各国都有不同的解决对策。今天,我们就把国际具有代表性几个国家的解决方案进行一场PK,看看到底“哪家”的方案最好用。
代表国:英国
解决方案:商场夜间停车
实用指数:★★★
方案缺点:停车距离太远、耗时长
在英国、法国等很多欧洲国家,人们发明了一种停车方式,就是昼夜间歇停车。比如在一些大型商场,白天时候停车库里停满了车辆,但是等到了晚上,车库里就空空如也。而一些住宅小区恰恰相反,白天空空荡荡,晚上车满为患。于是他们发明出了一种昼夜轮替的停车方法,白天将居住社区的闲置车位出租,晚上将商场的闲置车位出租。
但是在中国这种方法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商业区一般和住宅区是分开的,二者之间距离较远,如果晚上将车停在商场,那么驾驶者需要步行很长时间才能回家,这就极大遏制了消费者换位停车的积极性。
代表国:阿联酋
解决方案:机械式立体车库
实用指数:★★★☆
方案缺点:维护成本高、故障率高、停车耗时长
作为全球知名的土豪国,购买汽车从来都不是问题。而面对城市集中的高密集的停车需求,一种可以多层折叠的停车位在中东的土豪国家十年前就开始出现。
从表面看,这种停车位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同样的面积可以停放二倍到三倍的车辆,确实非常使用。但是十几年过去了,机械式立体停车库似乎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反而是很多此前已经建设好的停车库处于荒废和停用,并未发挥应有的价值。
问题在哪里呢?原来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的设想虽然很好,但是实际使用效果很差,一方面是很容易出现故障,需要专门蹲守“伺候”,尤其是在冬季,故障率高。一旦出了毛病,车很容易在空中悬停,造成一辆也取不出来窘况。而且,其最大的问题在于,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取车速度太慢,取一台车往往需要2分钟时间,如果在上下班高峰期,有20个人同时等着取车,那么就慢慢等吧,等到第20个人取车的时候,40分钟时间已经过去了,没人有这个耐心。
代表国:美国
解决方案:专用停车楼
实用指数:★★★★
方案缺点:造价太高、不易模式化推广
美国是一个汽车帝国,因为进入汽车社会很早,停车位比中国充足得多,大多数停车难问题可以解决,但是在一些超级城市,还是存在车位供需矛盾。以芝加哥为例,这个超级都市为了解决停车难,曾经盖过专门的停车楼,两栋高达65层的塔楼高高矗立在芝加哥河边,其中1至20层是停车库,每层可以停车近一千台车,20层以上是公寓住宅。乍一看确实觉得很方便,因为楼上的住户可以很方便地在楼下取车。
但是这样的停车解决方案即便在芝加哥也是极其少见,在全世界也没有几个。在北京也几乎不具备生存的土壤,原因很简单,因为代价太大了。以北京目前平均5万的房价,如果将住宅改成车位,按照一个产权车位35平米计算,车位的价格可能会高达180万元,这个价格绝大多数业主承受不起。如果将其当做投资也很不划算,即便按照一个车位每天租金80元,每年3万元计算,投资者至少需要60年才能收回投资,显然也不是一个划算的买卖。
代表国:中国
解决方案:互联网+智慧停车
实用指数:★★★★☆
方案缺点:智慧化改造推广速度不均
相比国外的硬件扩容苦练外功,在国内,依托互联网而生的智慧停车则在内功修炼上下足了功夫。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ETCP为代表的互联网+智慧停车公司开始迅速涌现。凭借着互联网+大数据不停车电子支付的解决方案,车主安装一个停车APP后,即便车还在路上行驶,也能清楚地知道附近哪里有停车位,哪里的停车位已满了,可以大大提高停车位的使用效率,降低空驶率。对于解决国内停车资源不对称的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如今在国内的智慧停车发展中,智慧化停车场在不同城市中分布不均的现象十分明显。比如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大型城市,智慧停车的发展就十分迅猛。以北京为例,其最大的智慧停车运营企业ETCP便运行这上千家智慧停车场,以至于车主可以在任何地方周围5分钟路程,都能快速找到ETCP的智慧停车场。而在国内的二三线乃至更小的城市,智慧停车场的普及程度还很低,停车资源不对等的现象仍未解决。然而,相比英国、美国、阿联酋等国家的“一锤子买卖”,智慧停车由于其规范化和可复制性,一旦条件成熟,这种方案可以迅速在各地推广开来。凭借其低成本、高效率、准确率高等特性,对于解决全球的停车难题都是极佳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