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们都在谈人工智能,但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不温不火的 Siri 没有影响到巨头们对人工智能的爱。
“我准备把我家 Echo 换成 Google Home了,”在本届 Google I/O 大会结束后,在一家技术公司工作的产品经理 Rene 这么对《好奇心日报》说道。
而同样的观点,我们在 Google I/O 和开发者们闲聊的时候听到不下 5 次了。他们都觉得,最有吸引力的并不是 Google Home 这个智能音箱本身,而是 Google 多年收集的数据和人工智能终于结合了起来。
对于网上流量最大的 Google 来说,人工智能是它的基本工具
和大部分电影构想的不同,人工智能不一定要有一张人脸,或者富有磁性的嗓音。它早已是你每天用到的东西。对于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 Google 来说,每一次搜索都是一次人工智能的应用。
从识别文字、语音到看懂图片,“机器学习不是魔法,它是一种工具。” Google Brain 项目的发起者 Greg Corrado 曾说过。
搜索引擎里每一次搜索,返回给你的结果都会多少用到人工智能。它需要先辨别你输入的文字是什么意思。
这不是简单的键入关键词匹配,它会试图理解你的问题,并给出更清晰的结论。比如当你想知道莱昂纳多什么时候拿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但又一时拼不出他的名字。Google 会预测你的问题。同时,匹配的答案也加入了莱昂纳多的提名陪跑史。
Google 预测你的提问
输入答案的同时,还会介绍事件背景
现在,你越来越多看到—— Google 邮箱里自动标记日程安排,甚至帮你叫车、订酒店的功能。你还可以喊 Google Now 帮你规划上班路线。在 Google Photo 中搜索“拥抱”,你可以看到所有同样动作的照片。
新的聊天应用 Allo 甚至试图理解人类的社交行为,自动生成你可能会想用的回复。这样你就不用费力打字,点一个按钮就好。
Google 每秒都有 4 万人搜索产生海量数据。所有这些数据都是做人工智能分析的基础,而每一次搜索、每一次推荐、每一次照片识别都是改进算法的机会。
而且去年,Google 还开源了自家的人工智能平台 TensorFlow。让更多的开发者来帮着完善算法。
而 Facebook 正用同样的方法,在人工智能上挑战 Google
最近,Facebook 被曝光人工编辑“压制”言论,引导大选期间舆论倾向。
但除此之外,个性推荐算法在信息流里呈现你感兴趣的新闻和视频,为你推荐可能认识的好友,这些都会或多或少用到人工智能。
而且 Facebook 每天都有超过 10 亿人在刷社交网络。同时,这些人还会将海量私人照片和视频上传上去,许多不会公开分享出来。
和 Google 一样,图片和视频,也是 Facebook 的重点。
这项技术已经不止停留在分辨不同类型的动物和植物了。当你搜索某位朋友的名字时,它甚至能认出视频和照片里具体的某一个人。
紧随着 Google 开源人工智能平台的脚步,Facebook 也在去年年底开源了 Big Sur 平台。海量数据处理需要更聪明的算法,而这需要经验积累。
相对于 Google,社交网络处理的数据量同样庞大,而且它可以基于更隐私的个人信息进行搜索。
沿着 Siri 的路,亚马逊找了个更合适的外壳
和 Google 、Facebook 相比,亚马逊 2015 年 6 月全球开售的无线音箱 Echo 为人工智能找了一个实物外形和更具体的使用场景。
亚马逊推出的无线音响 Echo
和苹果的 Siri 相比,Echo 背后的语音助手 Alexa 正在迅速发展。
除了能帮你叫披萨之外,作为一个智能音响,Echo 放歌的功能是最方便的。音乐风格、某张专辑的名称、一个歌手或者组合的名字、甚至是一个歌名,Alexa 都能听得明白。
曲库也不局限于自己的音乐服务。除了亚马逊自己的 Prime Music,你也可以接 Pandora、Spotify 之类的热门服务。
2015 年 6 月亚马逊宣布 Echo 全球售卖的后一天,也向全球开发者提供了一套免费开发工具 Alexa Skills Kit ,希望第三方来一起挖掘 Alexa 的潜力。
用户也能参与其中。Echo 配套的手机应用中还带有人工纠错机制。
当你认为 Alexa 没有正确回应你时,就可以报错。这个不时让你去纠错的设计,某种程度上,让用户自己也在训练 Alexa 的智能程度。截至今年 4 月,Echo 卖出了 300 万台。
作为音箱,Echo 的确方便,你既不用掏手机、也不用输入文字。亚马逊选择开源,兼容第三方,这是把 Alexa 当成入口,而不只是帮着 Amazon 卖音乐服务的工具。
而 Siri 至今没有找到使用频率高,而直接用语音控制比用手更方便的场景。
Siri 能做的事情还是少了点,大多不太实用,比如讲个笑话、看个体育比赛结果。
被苹果收购后,Siri 2014 年 10 月发布以来,作为软件一直保持着和硬件同步更新的速度。每一次重大升级都得等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还是卖硬件而非做互联网服务的节奏。
微软的人工智能,全都可以塞进小冰的身体里
2014 年端午假期,微软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一时火到直接被微信封锁。这是当时继微信红包之后传播最迅速的产品。
小冰的迭代速度也比 Siri 要快得多。2015 年 8 月第三代小冰再次入驻微信时,她不仅可以接入其他微信公众号,而且每周都会上线一个新功能。比如新年签、猜人名等等。
这些功能看上去有点幼稚,但其实背后用了很多原本微软研究院开发的功能。比如在朋友圈疯传过一阵的 how-old.net,它主要通过识别人脸来判断年龄。
未来的计算操控将围绕用户、语音助手以及聊天机器人展开,今年 3 月微软 CEO 纳德拉在开发者大会上最后总结道。
微博中的小冰
个人语音助手 Cortana 最先上线的 Windows Phone 现在已经几乎没什么人用了。但是小冰被放到微信、微博,这些每个月都有几亿人在线的服务,总有人会闲不住和她聊一聊。
中小型公司做人工智能,靠的是抱团
科技圈对终极人工智能的恐惧谈了好几年。比尔·盖茨、伊隆·马斯克和斯蒂芬·霍金都曾公开表明,人工智能将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威胁。
2015 年 12 月,特斯拉汽车 CEO 伊隆·马斯克和 YC 孵化器 CEO 山姆·奥特曼宣布合起来研究人工智能。他们花 10 亿美元成立了新的人工智能公司 OpenAI。
马斯克接受知名科技记者 Steven Levy 采访时说到,如果要阻止人工智能使用在错误的地方,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更多的人使用它。
除了担心人工智能的威胁,OpenAI 从商业角度来说也非常有价值。
科技分析师 Ben Thompson 曾指出,这些人关心人类福祉的同时,OpenAI 聚集的海量数据也会给他们公司带去直接的好处。比如升级一些系统功能。
这不难理解。特斯拉汽车的 AutoPilot 功能就需要积累大量的地理位置信息。
不管特斯拉,还是 YC 孵化的公司,都没有像 Google、Facebook 一样的庞大数据量。
今年 4 月,特斯拉 CEO 马斯克和 YC 孵化器领投组建的开源人工智能平台 OpenAI Gym 正式上线。它相当于一个人工智能系统的测试平台,比如语音助手、图像自动化处理等项目。
在反抗终结者的事业里,中小公司们正在相互分享数据,推进自己的人工智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