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看懂物联网如何改变农业产供销
“物联网”——从官方到各行各业,近两年变得流行无比。在农村地区,农资电商、生鲜电商刚刚兴起,互联网才刚刚从城市普及到农村,农业圈的人对这个概念感到陌生、惊愕是很常情的事。
其实,物联网的概念早在1999年已经诞生: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可见,它是对一系列技术集成,综合应用而生发出来的一个新领域。今天成为一股社会浪潮,每个行业共同的话题,自然是因为支撑的技术成熟到了一定程度,以及传统的生产方式变革的呼吁。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改变,这一点已经成为农业从业者的共识。所以,今天大气候君抛开RFID、红外感应、GPS这些其他行业的概念,关注物联网在农业生产的应用,看似高大上的“物联网”一点也不疏远,其实就是我们施肥、打药、浇水、卖农产品的好工具,它已经实实在在发生着并改变着农业。
传统农业中,人们主要通过人工测量获取农田信息,往往消耗大量人力,而物联网通过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就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消耗和对农田环境的影响,获取精确的作物环境和作物信息。
农业物联网一般应用是将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监控网络, 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问题, 并且准确地确定发生问题的位置, 这样农业将逐渐地从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孤立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向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从而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
种植
物联网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获取动植物信息。通过在农田、养殖场等安装传感器等设备,可以更准确及时地收集农作物生长信息、病虫害信息、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水分、土壤结构等各种信息,并通过智能平台将信息及时告知农户,这样农户就可以根据提醒及时采取相应行动。
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远程支持。农户可以在物联网平台上查询当地的农业政策、市场行情等信息,有效解决信息不畅的问题。农户还能通过平台上的专家系统对作物的病虫害、长势等进行科学诊断与决策,从而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提高农作物的质量。
流通
首先,物联网可以让农产品更容易“卖出去”。物联网可以连接农户和农产品经销商,让农产品经销商知道哪里的农作物成熟了、哪里的农作物品质好数量大,尽快制定收购计划。同样的,农户也可以通过物联网了解农产品的销路,选择农产品经销商,确定下一季度的种植计划,避免农产品丰收却卖不出去的状况发生。
物联网还可以加强农产品的供应链管理。物联网技术可以系统地收集农产品初加工、仓储、库存以及供应商、客户的数据,方便农产品经销商用标准化的方法存储、运输农产品,对农产品的供需和分销等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销售
传统的物流方式因为信息不对称、不能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问题,难以真正打通到个体买家的“最后一公里”。但是现在,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来解决了。
物联网可以赋予农产品身份证。在农产品配送过程中,通过在农产品的包装上加上条码、二维码或射频识别标签,用读取设备扫描的方法,能够迅速方便地读取农产品所有的信息,如产地、质量、配送过程、配送人员等。这能大大提高生鲜农产品的配送管理水平,方便实施退换货等售后服务,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
这对于农产品经销商尤其是生鲜电商、订单农业绝对是巨大的利好。
案例丨农业物联网助力,80后青年经营农场年营收破千万
“农场温室湿度不足,要上水了,我要去看一下。”他边看手机里的警报信息,边匆忙离开。2月11日上午10点,河南洛阳城中心的一家茶馆里,原本和朋友一起喝茶的他,“腾”地一下从座位上弹了起来。
今年28岁的吴迪是洛阳乐活自然园连锁农场的总经理。80后的他爱穿熨烫整齐的灰色西装,头发也打理得一丝不苟。依靠手机打理500亩有机果园,其中包括40栋温室和近二百亩果树,吴迪企业的年营业额到了1000万元。
手机远程监控农作物生长
吴迪的乐活自然园连锁农场位于洛阳伊川县左家庄镇,距离洛阳市区80公里。因为道路翻修,一个小时的车程,开了两个小时还没到,吴迪有些焦急。“西瓜秧苗脆弱,不及时补水,后果很严重。”
下午两点半,吴迪赶到了农场。露天果园和普通水果园没太大区别,冬天,果树光秃秃的枝桠看起来有些萧索。果园边上,一排普通平房构成了办公区。
吴迪小跑到了果园一侧的西瓜温室,这里看起来更像是实验室:温室两侧安装了摄像头,顶上是柳条一样垂下的灌溉探头。温室的苗圃中间,插着两个仪器。打开灌溉设备,灌溉探头能喷出细密的水帘。
吴迪介绍,温室全部是自动化作业,苗圃里的两个仪器用来检测空气湿度、土壤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植物新陈代谢能力,每10秒钟采集一次大棚内的数据,并上传至服务器,供后台进行数据分析。吴迪手机装着软件,可以随时接收服务器发来的信息。当天上午收到的警报,就是服务器发出的。
农场技术总监孙小峰告诉记者,这是一项农业物联网技术,仪器对作物生长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可以对农作物生长情况进行远程监控。在吴迪的农场,这样的温室有40多座。吴迪通过一个手机,就能控制整个农场。他摇着手机说,“我很享受这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感觉。”为了做这个物联网系统,吴迪前后投入了近200万元。而整个农场前后的投入则达到1200万元。吴迪说,“轻松的管理背后,是重投入。”
互联网寻客户“包养”果园
下午三点半,吴迪完成了温室灌溉,准备赶回市区,两个员工气喘吁吁赶过来拦住了他。 “农场出事了,两个来采摘草莓的顾客赖着不走,说要拆了我们的温室。”吴迪挠挠头笑了,“怪我,招来的客人太多了。”他转身赶到草莓种植区,两个顾客和工作人员在这里发生了争吵。
原来,这两个顾客属于QQ农场“玩主”。QQ农场的创意源于农场初创时期的销售困境。2011年,为了打动消费者,吴迪和很多农业种植企业一样,打“健康,有机水果”牌。但一个水果商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你说有机就有机啊,我又没有看着你种植,谁知道呢?”
吴迪想到一个主意:“让他们自己看着水果长大。”通过互联网,吴迪可以将水果生长信息传给客户,让客户对水果放心。“来农场‘包养’一片果园,成为农场‘玩主’,解决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问题。”吴迪说。他将这种玩法称作现实版的QQ农场。
吴迪注册了微信、微博账号,他的微博,积累了上万粉丝,这都成为吴迪农场的潜在客户。每到农场里水果成熟时,农场里的“玩主”和采摘者就排成长队。通过互联网招来的客户,带动600多万元的销售。
风吹草动仪器就报警防盗
更令吴迪无奈的是偷盗,夜黑风高,附近村里的人来偷东西,农场的员工和外面的人里应外合,搬走了灌溉的水泵。吴迪报警以后,最后不了了之。
吴迪掀开工资表一看,“明白怎么回事了,员工一个月工资不到1000块钱。”加工资,没钱;不加工资,员工不好好干活,更没钱。这个恶性循环,怎么破?
“历史不是白学的,改革开放之初搞承包责任制很调动农民积极性啊。咱也试试。”于是,吴迪把大棚分包给农民管理,干得好,可以多承包,多抽成。大棚分包下去,丢东西的现象没了,员工还从家里牵来了自己的狗看农场,“现在园子里有八条狗。”
员工果粉是个24岁的女孩,高中毕业后去昆山打工,后来结婚生子回到洛阳老家。她现在负责三个草莓大棚,看幼苗叶子一耷拉,就给吴迪打电话“报警”,吴迪解释,大棚里有检测设备,真有问题仪器就会报警,不用担心。果粉不放心,还是不断打电话。
果粉每年的收入超过六万元,在洛阳当地是较高的收入。去年年底,吴迪的乐活自然园连锁农场年营业额突破1000万元,还将洛阳一个苹果生产基地和猕猴桃基地纳入旗下,以同样的模式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