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三国杀” 哪家专利更强劲?
2月18日,苹果支付服务(Apple Pay)正式进入中国。这项最早于2014年10月20日在美国上线的全新支付体验,刚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目光,并迅速在全球多个国家掀起一股Apple Pay热潮。那么,在国内已有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多种移动支付服务的大背景下,Apple Pay为什么还能如此引人注目?从支付技术层面来看,苹果、腾讯及阿里巴巴谁的专利实力更强劲?
截至目前,Apple Pay已经相继进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中国。值得一提的是,苹果选择中国作为Apple Pay在亚洲首个登陆的市场,足以说明中国在全球移动支付市场和智能手机销售市场的份量和重要地位。
Apple Pay更受银行青睐
Apple Pay本质上并不属于第三方支付或独立支付服务,而是将近场通信技术(NFC)与银行卡支付相结合的全新技术服务。从技术层面看,Apple Pay核心安全组件包括Secure Element和Secure Enclave,前者是普通民众能接触到的最高安全保证级别硬件/软件设备,后者则可进行Touch ID指纹数据识别。从实际应用来看,用户的信用卡、借记卡信息事先存储在手机中,用户将手指放在手机的指纹识别传感器上,将手机靠近读卡器,即完成支付,免去了刷卡支付步骤。简单说,Apple Pay是利用技术将苹果手机和银行卡实现了“无卡化”“数字化”和“可视化”,但实际上还是通过银行卡进行支付。
从Apple Pay的技术原理和实际使用来看,它实际上是基于银行端的创新服务,属于传统银行卡刷卡服务或“银行卡收单”服务链条中“银行卡”卡端识别技术的创新,因此,并不需要苹果公司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从银行端来看,由于Apple Pay不同于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第三方支付,不会产生资金外流,也不会冲击银行卡业务,还无需银行卡用户额外承担成本,就能实现更便捷的移动支付,因此,它更容易获得银行的青睐和支持。
专利实力各有所长
虽然从技术原理上看,Apple Pay、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存在着很大区别,但是,从用户直观体验层面来看,这3种服务都属于“免掏卡”的移动支付。那么,从技术研发或专利布局层面来看,苹果、腾讯、阿里巴巴作为这3种服务的主体,哪家更强呢?
经检索发现,截至2016年2月,在国内支付技术专利布局方面,苹果公司提交了3件发明专利申请,腾讯公司提交了46件发明专利申请,阿里巴巴公司提交了32件发明专利申请。其中,腾讯、阿里巴巴均有3件发明专利申请获得授权。
显然,从专利申请规模来看,这3家的排序依次是腾讯、阿里巴巴和苹果公司。从申请时间来看,腾讯最早提交的相关专利申请可追溯到2005年12月;而阿里巴巴最早提交的支付专利申请则是在2006年7月;苹果公司最早提交的支付专利申请是在2013年7月。由此可见,虽然阿里巴巴一度在支付市场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但是,从专利布局时间来看,腾讯其实是最早的。
而就Apple Pay涉及的NFC来看,腾讯和阿里巴巴也进行了专利布局。经检索发现,截至2016年2月,腾讯提交了1件与NFC相关的发明专利申请且已获得授权,阿里巴巴提交了2件与NFC相关的发明专利申请但尚未获得授权。
从NFC相关专利布局时间来看,阿里巴巴的申请时间最早,首个与NFC相关的专利申请提交于2012年4月;腾讯的申请时间较晚,发生在2012年8月。不过,从专利授权来看,腾讯提交的NFC相关专利申请已获得授权,阿里巴巴提交的专利申请尚未获得授权。
市场竞争手段不同
事实上,微信支付、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服务,对银行的银行卡支付业务冲击越来越大,这种冲击不仅使得大量资金从银行“搬家”到支付宝或微信支付体系中,造成银行存款资金压力;更重要的是,微信支付、支付宝还在努力构建独立于银行卡支付的“体内循环”或“金融闭环”服务,给银行端的银行卡支付业务带来了威胁。
Apple Pay由于并未单独建立支付体系,资金不会在苹果体系内流入或流出,只是帮助银行卡支付实现“无卡化”或“数字化”刷卡服务。所以,它对传统银行来说,更像是一根“救命稻草”,它的出现或普及,有可能帮助银行破解或缓解资金源源不断流向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尴尬局面。更重要的是,凭借银行卡相对安全的支付方式以及苹果用户的高端属性,Apple Pay还有助于银行面向高端用户提供创新服务,提升自身形象。正是因此,Apple Pay在国内受到银联以及银行们的“夹道欢迎”。同时,Apple Pay必然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智能终端或智能手机介入基于NFC的支付服务,而这显然是银行端乐见其成的趋势。
当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开通或具备了类似Apple Pay的支付服务,这种在支付环节或支付体验上较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更便捷、更省事的NFC支付,必将对各类第三方支付产生巨大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各种收费项目“蜂拥而至”,而各大银行则纷纷加入了银行卡转账免费队伍,究其背后的原因,还是在于银行卡间资金与第三方体系内资金的争夺。众所周知,资金或存款是银行的“命根”,没有了资金或存款,传统的银行商业模式将受到挤压。由此可见,银行卡间资金与第三方体系内资金的争夺将会在未来更加激烈,而这也为各类支付技术创新留下了更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