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联网的原则:从这瓶可乐“真智能”到这瓶可乐“真贴心”
未来万物联网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大到汽车,小到纽扣,都可能都会被植入芯片而冠上“智能”的名字。这种“智能”有必要吗?我们什么时候能实现呢?
第一点,我们常常说起“智能”,并不一定是这个产品本身具有“智能”,更多关于他们提供给我们的服务是在“云端”完成,从而给我们一种“智能”的体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进电梯之前,电梯通过感应到有人就把门打开了,这当然不是电梯自己处理的,而是中央控制系统再管。同时,中控系统还有的部分程序负责通风,有的部分负责照明,有的部分调节供电。这个过程中,电梯、排气扇等设备就像我们的手脚,而中控系统才是真正具有“智能”的大脑。
据这个例子就是说,未来很多物联网的设备其实并不具备“智能”,他们只是真正具有运算和处理能力的某个“大脑”的延伸终端而已。而与人身上的器官不同,这些设备可以被接入各种不同的智能系统里。这些系统类似于互联网时代的“局域网”,即可以内部处理好相关信息。而真正的“物联网”是将这些“局域智能网”相联并交流的网络。
以一瓶可乐为例,在生产之初,我们就能够通过相关技术,知道它的原料中蔗糖是由哪片甘蔗地提供,可可来自哪科可可树。生产过程中,我们知道它是哪条流水线上出来的产品,质量由谁(不一定是某个特定的人)负责。再往后,我们知道它怎样被送到用顾客手上的。到这里,消费者看不到“智能”的影子。这瓶可乐在到手上之前却至少经过了原料供应商、生 产商、销售终端等几个智能系统的管控。
这种管控有多大意义呢?对可乐这样成熟的产品来说或者价值有限,但如果是对水果蔬菜、对牛奶、对药品呢?那意义自然又不一样了。这其中主要作用自然是加强了对这些和我们健康息息相关的事物的监管。
那么对消费者而言,智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其实,真正的智能可不是“溯源”这么简单。对用户而言,这基本将是一个不可感的过程。还是以上面那瓶可乐为例,我们买了这瓶可乐,喝下去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呢?这就可能和我们前面讲的智能穿戴设备联系起来,通过对我们生理特征和动作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加上面部表情的分析(如果你戴着某种智能眼镜的话),我们就能大致知道你喜不喜欢这种口味了。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作法是传照片,写评论,打分。那么到了物联网时代,这个过程很大一部分能自动完成,“买家秀”的方式将通过另一种真实而高效的途径反馈给生产商和其他买家。然后我们生产可乐的生产商慢慢就知道,这个顾客购买可乐的频率是多少,喜欢可乐里面含有多少气体,喜欢的甜度又是多少。如果你不喜欢,那么你喜欢雪碧吗,如果不喜欢,那么是碳酸汽还是柠檬的关系呢?你平时喜欢吃荔枝,荔枝味的饮料对你来说是不是更合适呢?
通过这样一步步建立精准的用户模型,未来我们享受到的衣食住行等等各方面的智能化服务将带来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真实想法,让我们感到这瓶可乐“真贴心”,而不是这瓶可乐“真智能”。
对个人用户而言,建立的是精准的模型,而对群体而言,通过收集到的用户信息,将能得到更加普遍适用的结果。于是可以为不同人群推出新的饮料,而这些饮料会在你刚好感到想喝一点的时候出现在你的手边。
可是,我们可以看到,一般而言,生产可乐的厂商和生产手环(或其他类似产品)的厂商并不是同一家,他们怎么能得到这些数据呢?所以,我们这里提到了万物相联的概念,这瓶可乐和这个手环之间能够通过某种途径交流。他们能够直接交流当然是好事,但是可乐和手环可能都不具备这样的智能。所以这里就要通过“云端”的智能来把这两个“物”联接起来。这个云端的过程或许比较复杂,因为它需要对来自不同厂商的不同类型进行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这里我们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这些数据被他们这样随意传来传去合适吗?我们的隐私怎么得到保护呢。我感冒了,家里的智能马桶和智能床都知道了,它们的生产厂家也知道了这真的合适吗?然后我就收到几家感冒药公司发来的广告,“善意”地提醒我早治早好,同时还有我家的智能水壶开始给我推荐养生配方,而我加附近的社区医生也给我打电话,建议我去门诊看看。这当然不合适!
事实上,现在我们的数据都会进行一些脱敏处理,将敏感数据剔除掉而进行一些数据的使用和交易。但就像我之前提到的,这样做的结果是,数据的提供者并没法获得这部分数据产生的收益。而在未来,如果需要精准的定制化服务,那么一些私人数据也是需要提供给某些厂商的。
就像开篇讲的一样,我们每个人在接入物联网的时候,将可能在这个网络中获得一个虚拟的形象。在互联网时代,这个形象是我们自主去建立的。通过QQ,淘宝,美团,百度地图等等这样的软件,我们在网络上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形象。但是,这些形象基本上互相之间是割裂的,很难互相关联起来。
而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我们可能会逐步构建一个完整的虚拟形象到网上。这个形象包含许多我们知道或不知道,关心或不关心的数据,这些数据应该有公共部门或者具有极高安全能力的公司进行管理。通过这个形象,我们的数据关口采能被守住,同时能够毫无困难地与周边的一切物品进行沟通和控制,传达我们的需求。
要实现这样的未来,目前来说几乎不可能,所以物联网的远景是非常遥远而宏大的,值得所有人一步步为之努力。而实现的过程也是一步步来的,笔者个人认为,第一步就是让更多的设备尽可能能够联网和互相识别,这样才能让更多的服务接入进来;下一步则是要建立如互联网一样能够让不同“智能系统”相互交流的机制;再往后则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法,实现真正智能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