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挑战与蓝图
2011年以来,上海全力推进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从各权威研究机构对全国各省市信息化发展水平以及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评估评测结果来看,上海均位居前茅。其中,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推出的2014年全国各省市信息化发展指数评估中,上海位列第一;根据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发布的第四届智慧城市测评报告,上海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在全国位居第二,仅次于无锡。总体上看,“十二五”期间上海智慧城市发展水平保持和巩固了国内领先地位。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上海网络基础设施虽然在国内属较好,无论是在带宽、无线网络的可用性、资质等方面,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再如在电子政务、政府大数据开放方面,上海虽走在全国前面,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虽然在过去的几年中,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出新要求,同时国内外其他城市也在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对上海形成很大竞争压力。从内部来看,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上海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中与智慧城市建设不相适应的地方也逐步显现。因此,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智慧城市,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上海仍有较大差距
虽然在国内各城市和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中,上海位居前列,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上海智慧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上海社科院信息所于近日推出了2015全球智慧之都排行榜,在全球20个世界性中心城市中,上海排名第15位,处于中下游水平,落后于所有发达国家中心城市,仅高于布宜诺斯艾利斯、迪拜、孟买、开罗、里约热内卢等发展中国家中心城市。
具体到该指标体系中设计的智慧城市建设三个方面(基础设施、智慧经济、智慧治理),上海除在智慧经济方面表现相对较好之外(排名第12位),其他方面表示都不太突出。例如网络基础设施虽然在国内属较好,无论是在带宽、无线网络的可用性、资质等方面,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再如在电子政务、政府大数据开放方面,上海虽走在全国前面,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2.高新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近几年上海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产业增长缓慢,另一方面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也未见明显提高。一是产业增速逐年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十二五”以来,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除2011年实现7%的增长外,接下来几年产业产值逐年下降,2014年的增长率为-2.3%,相比2013年-1.8%的增长率,有降速加快的趋势。同时根据有关机构的统计,2015年上半年,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北京增长109.4%,广东增长37.7%,山东增长38.6%,天津增长17.5%,但上海仍持续负增长。二是领头企业不多。根据《中国电子报》推出的2015全国电子信息企业百强榜,上海只有四家企业进入前一百名,规模最大的上海仪电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也仅排在第十三名,百强企业数远低于北京、广州、江苏、浙江等产业强省。
即使是在发展形势较好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隐患,例如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虽然规模较大、增速较快,但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的大型和龙头企业并不多。工信部发布的2014年(第13届)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名单中,前十名没有一家上海企业,上海最大的软件企业为华东电脑,排名仅第17位,而且年收入仅有排名第一的华为公司的约1/30。在2014年工信部发布的互联网企业百强榜中,前十位企业中上海仅有一家(携程),而北京则有6家,前20位中上海也仅有两家企业。同时,在大云物移智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国内许多地区已先行一步,如无锡在物联网领域、重庆在云计算领域、贵阳在大数据领域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声势,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将对上海形成很大竞争。
3.体制机制的制约束缚日益显现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越深入,越会触及经济和社会中的深层次问题,体制机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约束也会越显现。
例如在信息共享方面,虽然上海建立了多个基础数据库,促进了许多重要基础信息的跨部门整合,但在许多涉及民生的领域,如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以及人口管理、食品安全等方面,政府信息管理中的层级分割、条线分割、地区分割仍普遍存在,使得许多跨区域、跨领域的智慧应用系统难以建立,既降低了智慧应用的效益,也影响了民众对智慧城市的感受。
再如在智慧经济领域,目前许多产业行业监管体制落后于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制约了产业创新。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许多行业创新的推手都是外来者,如电子商务并非发端于传统商业企业,网络金融并非起始于银行业,打车软件并非出自出租行业。但另一方面,行业中的传统企业仍掌握着政策话语权,它们往往利用这一优势来筑栏设限,阻碍新兴智慧产业的发展,比如今年以来网络金融、网络机顶盒、打车软件等业务纷纷遭遇限制或封杀,虽有新兴产业发展不成熟的原因,但传统业者的排挤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4.智慧城市建设的民众感受不强
上海有关部门今年曾就上海民众对城市建设各方面的感受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民众显现出满意度低、关注度低的“两低”特征。
这个问题的产生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十二五”期间上海突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签订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时紧跟国际前沿信息技术,加强以“大、云、物、移、智”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引进和推广,相对而言上海对推进这些先进智慧设施和智慧技术的应用重视不够,其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上海建设的很多智慧系统往往是从政府角度出发来进行规划设计,其与市民的需求没有完全匹配。市民所需要的便捷、准确、及时、安全的公共服务并没有得到满足,尤其是民众看得见、用得上、离不开的网络应用和服务比较缺乏,影响了市民生活的“智慧”感受。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征程
在当前社会中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鸿沟”的现象,为数不少的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的计算机、网络、智慧终端的操作技能不足,不能充分享受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
根据上海市的发展规划,上海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根据城市发展中信息化建设应适度先行的原则,在“十三五”期末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发展步骤来看,上海应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将智慧城市建设水平从目前世界大都市中的中下游提升为中游水平,并力争在“十三五”期末,能进入前三分之一的水平。从发展内容上看,上海应实现两个追赶,即在基础设施上追赶东亚国家城市(如首尔、东京、新加坡等),在智慧经济上要追赶欧美国家中心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等)。在规划内容上看,智慧城市建设各主要板块(包括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智慧产业、智慧环境等)中,都应明确对标国外先进水平来设置目标和任务。为实现这一新蓝图,上海应当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推动提速降费,升级网络信息基础设施
网络信息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为尽快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上海应重点提高网络服务的速度,同时降低网络服务资费。为此“十三五”期间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应当从以下方面三管齐下:
其一是加快5G网络普及。在传统铜缆、光纤网络以及2G、3G、4G等移动网络发展水平已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的情况下,上海要以5G网络建设为契机,加快这种先进移动网络的研发和普及,力争在网络设施上实现弯道超车。
其二是促进网络通讯行业竞争,通过放宽网络市场进入门槛、引入OTT业务,促进竞争降低网络通讯价格,同时鼓励社会机构通过“前端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方式提供免费Wi-Fi热点服务,
其三是促进网络设施共享利用,尤其应加快推进政府部门、医院、学校、政务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向市民提供免费公共Wi-Fi接入服务。
2.促进互联共享,完善智慧便民服务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系统互通是核心,各类智慧应用是关键。在“十三五”期间,政府在这两个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开发便民应用。目前在互联网应用领域,商业机构重点是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许多广受欢迎的应用。但在许多公共服务领域,民众常常感到十分不方便,但商业机构又难以进入。对这些领域,政府要加强互联网应用的开发,如政府服务、就医、就学、停车等,让民众切身感受到,互联网发展给日常生活工作带来的好处,从而提升民众对智慧城市的感受度,使智慧城市真正成为全民工程。
二是促进互联共享。要开发便民应用,必须解决信息孤岛问题这一信息化建设的老大难问题。一方面,要加快政府部门以及公共服务部门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促进公式共信息商业化利用和大数据开发;另一方面,要真正实现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由以政府为中心向以市民为中心的转变,推动不同政府部门、不同公共服务机构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建设一站式、一门式服务体系。
3.聚焦优势领域,力争实现智慧产业突围
智慧产业是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中相对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十三五”期间上海应当充分发挥信息产业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战场的作用,加快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力争在若干个技术和产业领域能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一是要转变思路,上海的智慧产业发展要从以前的追求产业规模转向追求产业质量,更加注重信息产业的层级、结构和效益,使得政策资源和产业资源集中到那些真正具有创新内涵的企业和高附加值产业上。
二是要聚焦重点,“十三五”期间上海发展智慧产业应当转变“大而全”的思路,而是要从目前各类新兴信息技术产业中选取两到三个重点领域,集全市之力进行攻关,力求在“十三五”期间能涌现出几个世界级的信息技术企业。
三是要抓小放大,调整以前智慧产业发展中重视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做法,真正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促进智慧行业中广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上来,增强这些企业的创新活力。
4.提升市民感受,完善社会大众参与机制
智慧城市不能是虚无缥缈、“高大上”的东西,而应该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为此,在“十三五”期间,上海在不断提高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民众对智慧城市的认知度和感受度。
一是加强宣传推广。加强智慧城市应用案例评选,着眼于民众关心关注的重点公共服务领域,评先一批技术成熟、服务优质、需求量大的智慧城市应用系统,并借助各类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加强智慧机构评选,面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产业园区,评选一批智慧技术应用水平高、应用效果好、行业(领域)示范性强的智慧机构;加强智慧区域案例评选,结合区域特色、领域特点和各自基础,组织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区(园区、街镇)建设。
二是促进官民互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用注意倾听和收集民众对智慧城市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加强舆情工作,了解民众对网络服务、智慧系统、网络安全等的看法,及时掌握智慧城市建设中民众关心的事项,准确发现问题比较集中的领域,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三是减少数字鸿沟。在当前社会中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鸿沟”的现象,为数不少的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的计算机、网络、智慧终端的操作技能不足,不能充分享受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要吸引社会广泛参与,必须加强对这些“信息弱势群体”的协助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信息技能,同时在各类智慧应用系统的设计上要更加简便智能,让弱势群体也能方便地使用,从而提高智慧城市各类服务和应用的人群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