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大早赶晚集的NFC支付能在苹果助阵后反转吗
在线支付没做好,可能只是损失了一部分利润,但线下是必须保住的,因此银联不会放过任何保护住线下支付入口的机会。此次中国银联与苹果的合作,能改变NFC近场支付的“尴尬”局面吗?
一场针对消费者钱包的争夺大战即将全面展开。苹果的Apple pay将在2月初在中国大陆上线,届时iO S用户升级系统即可看到这个支付应用,绑定银行卡后即可用于线下购物。
Apple pay是苹果推出的一个支付软件,可以将各类银行卡捆绑到这个工具上,就如同微信支付、支付宝捆绑银行卡是一样的。但它们的支付方式是不同的。Applepay采取NFC(近场通信技术)支付,目前在国内与银联“云闪付Q uick Pass”合作,线下可以在支持NFC的PO S机上使用。捆绑了银行卡的iPhone靠近PO S机,手指按住指纹键,即可快速完成支付,整个过程不需要手机联网。而微信支付与支付宝钱包,都是通过PO S机专用的扫码枪,扫描支付码完成支付,整个过程需要手机联网,没有网络无法支付。
经过近年的深耕细作,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牢牢把控了小额、高频的线上支付市场,而线下移动支付成为多方“抢滩”的新焦点。2014年以来,支付宝、微信持续在线下移动支付“挥金如土”,“老大哥”中国银联的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银联在线支付没做好,可能只是损失了一部分利润,但线下是必须保住的,因此银联不会放过任何保护住线下支付入口的机会。此次,苹果联手中国银联“云闪付”,可谓掀起了一场“支付保卫战”。
移动支付主要有三种交易方式,即手机短信支付、移动互联网支付和NFC支付。2012年之前,我国移动支付市场主要以手机短信支付为主。2013年至今,近9成的移动支付交易通过移动互联网来完成,其主流实现方式是扫码支付。NFC是银联从2006年就开始主推的移动支付方案。相比之下,以NFC为代表的近场支付虽然一直被业界看好,但始终没能有效推动。究其原因,主要是NFC涉及的产业链庞大,既包括移动运营商、银行和支付机构等传统移动支付的核心参与方,还包括手机生产商、设备制造商甚至技术提供商等硬件环境的参与者。银联与运营商之间的技术标准之争持续了数年,2013年终于统一,由银联主导。
此次中国银联与苹果的合作,有可能改变NFC近场支付的“尴尬”局面。一方面,中国银联在PO S收单市场优势明显,而且拥有技术标准制定的主动权,可以解决困扰NFC支付发展的最大障碍--受理环境。中国支持“云闪付”的PO S机已达700多万台,全球范围内适用商户超过千万户;另一方面,苹果等掌握了移动设备这一端,跟银联在支付标准、方式以及业务流程的对接,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NFC在使用环境和使用方式上的教育成本,进而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推动近场支付向前发展。可以预见,2016年大批手机也将加入NFC功能,同时小米Pay、华为Pay、中兴Pay等各种手机企业的支付应用也即将问世。这意味着手机企业将站在银联的一边参与支付战斗。
但毕竟NFC支付起了大早,赶了晚集。NFC支付能否得到市场认可,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其中应用场景是其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场景建设、支付技术和数据应用是移动支付的三个重要环节。新支付时代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场景建设。线下支付的特点就是跟着场景走,金融服务需要与具体场景直接对接、无缝融合。互联网巨头无一不是拥有丰富的场景入口。2015年,滴滴和快的、58同城和赶集、美团和大众点评等相继合并,O 2O线下场景争夺的火药味可见一斑。未来的商业生态也由场景搭建。相比之下,虽然绝大多数商家都支持NFC支付,但面对互联网公司的大把撒钱,而仅靠便捷、安全及银行信用,消费者会不会买账呢?即使模仿“砸钱”搞优惠活动,固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者使用新兴的NFC支付,然而若没有与用户直接建立连接,就将缺乏向海量用户传达优惠消息的网络平台。
一种支付习惯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非常长的培养过程。未来支付市场格局可能是NFC支付、第三方支付逐步形成差异化竞争,占领不同的细分市场形成各自的竞争优势;亦或是相互合同,谋求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