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移动医疗的发展现状及困境浅析

作者:方翔 朱根
来源:《科技视界》
日期:2016-02-15 14:40:01
摘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及智能终端的飞速发展,移动医疗应运而生并展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国内外众多科研院所、商业机构都已涉足该领域。但体系的复杂性、商业模式的不成熟又给其发展带来了诸多困境。本文分析了移动医疗技术的发展概况,剖析了其受阻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1 移动医疗的概念

  移动医疗( m-Health) 的概念首次以“ 无线电子医疗”的形式提出。之后无线通讯和网络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一些可穿戴的用于移动医疗的系统逐渐普及。谓移动医疗,就是把移动计算技术、医学传感器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起来用于医疗服务。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 对移动医疗的定义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如嵌入式设备、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移动医疗的体系非常庞大,组成比较复杂,从行业角度来分主要有以下不同的行业或者人群参与:一是,移动通信运营商,提供了远程交互过程中的数据传输通道;二是,医疗器械生产厂商,提供了各类生理传感器模块以满足具体的医疗需求;三是,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大中小型医院这些传统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有远程医疗资源需求的患者,包括患有慢性病或者需要健康监护的老年人,都是移动医疗的直接使用者。

  2 移动医疗的发展现状

  移动医疗体系中与患者接触的主要是生理传感器和移动终端。目前采集人体常见生理参数的传感器有心电、血压、血氧、呼吸、体温、血糖等。与终端的互联互通方面已经有康体佳联盟等组织在制定相关的标准,一般通过有线( 如USB、串口) 或无线( 如蓝牙、Zigbee) 把采集的数据发送到用户所持有的移动终端上。通过在移动终端上部署特定的程序,把采集到的生理信号进行处理,处理结果可供病人查看参考,同时也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或者4G 移动网络发送到医生工作站供医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和诊断。

  国内有很多学者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吉林大学的李萧义等设计了一种移动血糖监护系统,系统由多个基于Java 手机的血糖检测仪与糖尿病监护中心组成,可实现远程会诊和远程监护。基于MSP430单片机的血糖测试仪通过串口与Java 手机连接,不仅完成了检测功能,还可利用手机的短信功能发送检测值和接收专家的诊断。大连理工大学的金建设等设计了一种基于手机和无线网络的医疗远程监护系统,该系统利用手机作为传感器网络的中心节点,与布置在人体上的传感器节点组成人体域无线传感器网络,来实现病人生理参数数据的采集。同时,手机又作为连接远程无线网络的网关,以及病人获得信息的人机接口。利用该系统,病人可以了解自己病情和接收医疗指导信息,医疗机构可以对病人进行远程监护和紧急救助,病人家属可以对病人的病情状态进行查询。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很多涉足该领域的公司。如国内的春雨医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和相关软件免费为用户提供了图文、语音、电话等多种方式进行健康咨询,并由二甲、三甲公立医院主治医师以上资格的医生在3 分钟内为用户进行专业解答。春雨医生还采用了流数据健康管理技术,对多来源数据进行采集并以可视化的表现形式,将用户的运动、饮食、体重、血压、血糖等多种人体数据进行全方位汇总,让用户随时随地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美国的WellDoc 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BlueStart 的手机糖尿病处方应用,它利用智能算法,根据用户的动态血糖情况给出科学的建议。其早期的糖尿病解决方案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糖化糖蛋白( HAIC) 水平在3 个月内平均降幅达2.0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8%。这些例子说明移动医疗正在改变我们的医疗模式,为人们提供更加高效和便捷的医疗服务。

  3 移动医疗的困境

  虽然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在人类的健康领域崭露头角,但在其继续发展壮大的道路上,依然遇到了来自技术、政策和商业等多个层面的重重阻碍。

  3.1 技术层面

  在整个移动医疗管理慢病的体系架构中,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方式和闭环回路。传统医疗模式中,医生和病人是面对面的沟通,医生会结合检测的各项生理参数结果,以及对病人相关状况的询问来把决策反馈给病人,做下一步的治疗。但在远程诊疗的过程中,医患之间基本只有下行的数据通路,即病人通过各类生理传感器采集生理数据,这些数据通过智能终端传到医生工作站。这就造成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诊疗的最初阶段,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各方面情况来做出诊疗结论,包括需要监护哪些参数,需要服用何种药物,这在传统模式中通过面对面交流很容易获取,但在移动医疗体系中并没有有效的渠道;二是,在诊疗的过程中,医生仅凭智能终端传过来的生理参数并不能立即对病人的病情做一个准确的诊断,还需配合病人当前身体反应和状况来诊断,从而对后续治疗做动态调整。因此,在移动医疗体系中构建有效的上行反馈方式和依托于体系的及时信息流通通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外,在移动医疗的体系中,一个社区医院或者大型医院管理的各类病人的各种数据必然是非常庞大的,其带来的附加价值是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健康管理。然而在现阶段,由于不同品牌的硬件设备如心电、血氧等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格式和数据接口不统一,采集的样本量也严重不足,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分析,这会对移动医疗产品的口碑推广和进一步发展形成阻碍。

  3.2 政策和观念层面

  一是,监管和安全问题。传统医疗领域的每个环节都有着政府严格的监管,而在移动医疗领域,出现了众多的硬件生产商如各类检测设备,软件制造商如电子病历系统,服务提供商如移动网络,这些环节对于移动医疗的实施过程缺一不可,而目前尚无移动医疗领域的具体监管措施和相关政策,在移动医疗实施过程中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和纠纷,由谁来负责也就成了一个不可回避也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是,实施成本问题。移动医疗体系的构建必须获得传统医疗机构的配合,比如在医院构建专用局域网络,添置医生工作站和护士移动终端等设备,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医护工作者改变现有工作方式,以前主要通过查房近距离接触病人获取信息,而在移动医疗中需要时刻关注工作站传过来的监测信息,这些转变都会带来巨大的物力和人力成本。现实当中,传统的大型医院现有模式下的运行过程中已经不缺病人,可能不愿意做出改变,而小型医院又可能因为成本问题无法实施。

  三是,病人接受度问题。在传统医疗模式中,病人面对的是看得见的医生,而在移动医疗中,病人必须通过智能终端设备与医护人员取得沟通,通过这种途径是否还能获得高质量的服务,另外在获取服务前还需要主动学习系统的使用方法,增加额外的前期成本,这可能对移动医疗的主要服务人群即众多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是一个难题。

  3.3 商业模式层面

  眼下移动医疗产业的盈利模式,大致分为几种:硬件层面,通过销售智能产品赚取收入,如各种生理监测模块、智能终端的销售。这种公司的盈利相对稳定。在应用程序层面,既可向用户收费,也可对接资源并提供广告,向第三方企业、机构收费,比如目前市场上比较热门的好大夫、春雨医生等。但是如果这类非医疗企业面向患者收取问诊费用,就会涉及到网络行医执照问题,而这在法律上是否允许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同时国内公众对手机软件的付费习惯还有待培养,他们的医疗支付意愿不会太高,向他们收取软件费用显然还不太现实。

  4 结语

  近些年来移动医疗确实展现了非常火热的发展态势,目前已经出现了试点医院和相关公司,但因为技术、政策和商业模式层面上的欠缺,该产业的发展遭遇了不小的困境。针对目前移动医疗产业的困境,笔者认为首先在技术上要确保准确性和高效性,提高生理采集模块的正确度,降低功耗和体检,发展微型化、可穿戴式的采集模块,同时研究针对各类采集数据的提取和应用,挖掘出有用的信息,更好的发挥智能终端的作用。另外相关部门和行业领军企业在政策上应不断推进,根据后期业内的发展不断加以完善。而在商业模式上,移动医疗厂商需积极向保险公司、传统医疗机构寻求合作,逐步摸索出相对成熟、互惠互利的盈利模式。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