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敢问移动医疗路在何方?
各地试点倒逼顶层设计2015年被视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政策大年,中央政策暖风唤醒资本市场,资本大潮助推行业发展。
纵观近年改革发展,地方政策总有“抢跑”之嫌。2015年1月1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指南》提出,构建覆盖全国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实现多点对多点的跨地域、均等化、体系配套的远程医疗服务。有了这样的政策引导,各地的实践一路快跑甚至突破了政策约束。2015年12月,让全国瞩目的乌镇互联网医院正式落地,并开出第一张处方,其成功运行实际上是综合了多个政策,并有所突破。
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2016年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也将逐渐强化,地方试点不断,各地针对“互联网+医疗”的政策尺度必将赶超既有政策,倒逼中央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此外,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政府监管模式也将在社会治理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2015年12月28日,银监会下发关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对P2P的管理实行负面清单制,划定了“禁止自融”等12条边界红线,并提出将采取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备案制。金融与互联网联姻一直走在医疗前面。由此看来,降低甚至取消准入门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互联网+医疗”的版图中,也有望在新的一年从理念转入实践。这也意味着,从供给侧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借助互联网工具,促进经济发展的供给侧改革,将掀起新一轮的医疗改革浪潮。
在2015年即将收尾的日子里,诸多移动健康企业与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合作,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短时间内动作频出,让人们感受到商保入驻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决心和实力。
2015年11月12日,互联网保险服务平台大特保、中国太平保险以及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联合推出“退糖鼓”,一款专门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商业健康险。
2015年11月18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春雨医生签订产品创新战略合作协议,结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
2015年11月19日,腾讯、众安保险、丁香园联合推出腾讯糖大夫智能血糖仪2.0版。众安保险以此为基础推出“糖小贝计划”,并针对1万份血糖仪配套提供了2亿元的保障额度。
2015年11月22日,恒大集团举行发布会,旗下保险公司恒大人寿正式亮相,恒大人寿覆盖寿险、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等产品,意在发力“互联网社区健康中心”业务,使保险业务能与社区医疗相结合,通过社区医院向住户推荐合适的保险产品,与恒大其他业务链条产生协同效应。
此外,2015年12月25日晚,东软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瀚华金控、辽宁国资公司等合计7名股东设立融盛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暂定名),将以“互联网+”创新业态拓展保险业务,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实现对保险需求的发掘与引导、产品和服务的细分化和个性化。同时与公司原有业务相结合,打造“健康管理+健康险”等创新型保险产品,采用O2O运营模式,快速切入保险业细分市场。
商保公司和移动健康企业的融合发展,让一直深陷商业模式困局的移动健康从业者找到了解题方法。可以肯定,在“互联网+健康”已成定局的2016年,这种合作的热情还将继续走高,跨界合作必定遍地开花。但需要正视的是,当前以慢病管理为主要服务人群的健康险产品,能否凭借智能终端获取准确数据,解决成本控制问题;能否借助互联网工具,切实有效管理潜在患病人群,降低其并发症发生或者疾病进展;能否在当前医疗还未实现单病种付费、以结果付费等诊疗模式的情景下,实现各方共赢,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解答。因此,2016年有商保加入的移动健康行业能否让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或许成为行业优胜劣汰的试金石。 关键词:医生积极拥抱互联网2015年,医生集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不完全清点,仅4月~12月就有19家成立,尽管其中绝大多数属于体制内医生集团,但却成为移动医疗垂直业态的重要力量。比如心血管医生集团、呼吸疾病医生工作室等,这些医生集团大多关注某类疾病或某个单科领域,根据疾病特点,借助移动互联网,向患者提供线上线下相配合的健康管理服务。与医生集团功能类似的垂直力量还有医生名人、行业学会协会积极打造的移动健康平台,典型代表有儿科医生崔玉涛打造的儿童健康管理平台,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马长生教授推出的“心联盟”等。
移动医疗的核心是医疗,而医疗的核心资源是医生。眼下移动医疗发展的短板不在于找不到IT精英或资本注入,而是专业医生成为行业急需。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医生长期形成的工作习惯不易改变,加之线下工作量大,分给移动医疗的精力、时间相对有限。医生在心理层面和日常工作中对移动医疗的接受程度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医生主动出击让整个行业看到希望。
由于移动医疗将给医患双方带来便利,并且可以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相信越来越多的医生将接受这一得力工具。移动医疗是慢热型行业,大多数人对移动医疗习以为常还需一段时间。在这个不断接受和融合的过程中,医患双方不断交流、相互启蒙,必将共同推动移动健康行业向更深入、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同时,医生的加入将促进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为医改创造有利条件。
在微信朋友圈晒健走步数、跑步公里数,手机分享运动“战绩”等一度备受追捧。事实上,有调查显示,医疗健康才是可穿戴设备最受消费者关注的功能,其完整模式是这样的:使用可穿戴设备终端实时采集血压、血糖、心率、体温等健康数据,上传至云平台存储分析,再由专业人员提供动态的健康咨询、筛查、预防、监护和干预服务。由此可见,公众的健康需求正由传统单一的疾病治疗,向预防保健、健康促进转变。
全球范围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在持续升温。有市场研究机构称,2015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估计达8000万,与2014年相比增长164%。到2016年会继续增长44.4%,达到1.1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同步,2015年可穿戴设备整体规模估计达126亿元,市场增长率达到400%,预计2016年还会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除了终端设备,国外的谷歌、苹果、微软、三星等巨头企业纷纷布局健康云平台,进行健康数据分析和指导;国内的百度、腾讯、阿里、春雨医生等公司,纷纷投资或与政府合作,收录医院和医生的信息,建立强大的后端医疗健康支撑运营平台。另外,随着老龄化加剧,能够实时远程监控的可穿戴设备需求量也在增加。
而智能硬件目前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是数据安全和服务专业化。移动应用和数据平台的安全保护机制比较脆弱,存在数据泄漏的风险;后台提供咨询的人员资质和服务能力良莠不齐,所提供的建议是否科学让人担忧。这需要政府和企业联手,从用户需求出发,通过建设标准化的行业体系来切实保障用户权益。 关键词:信息共享给医改更多想象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4631-2工程”,对全国卫生信息化进行顶层设计,旨在依托中西医协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医疗健康公共服务系统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国家卫生计生资源体系。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4个省份建立了卫生信息平台,107个市建立了市级平台,30个省份的药品管理招标平台已经互联互通。人口信息数据库已覆盖全国14多亿人口。
信息化建设为移动健康及服务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加老百姓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度,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式的服务关系,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将有助于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在基层有效落地。
在政府积极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同时,社会力量也在探索相关的服务模式。如2015年9月,挂号网提出了以家庭为单位为用户提供三级医疗服务、精准健康管理、医疗费用保障的“微医ACO”(责任医疗组织)计划。目前已联合全国数千家重点医院、19万名专家等医疗资源。未来,这样的探索趋势值得关注。
2015年1月,微信率先以用户社交平台大数据为依据,在朋友圈里探索精准广告投放,这让大数据应用的新场景华丽丽地呈现出来。有研究显示,2015年在国内融资的大数据创业公司,总融资金额超过50亿元,覆盖数据资源、数据技术、行业应用等方面。在移动健康领域,创业者在谈创新的时候,也愈来愈多地提及沉淀。沉淀的是什么?数据!
事实上,2015年9月在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正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等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一个智能手环可以记录下你的血压、心率、运动、睡眠等数据;一个自助挂号平台可以保留你的个人信息、疾病种类、用药历史、家族史等数据;一个人的基因组测下来的数据超过几个T。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分析出一个人在心理、生理上的特征,由此衍生出的价值无法衡量。因此,进入数据时代后,谁能够生产更多数据,更好地挖掘分析这些数据或将成为企业价值最重要的评判依据。简而言之,2016年注定会“数据为王”。
与此同时,维护信息安全已经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今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安全和发展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体两翼。在维护网络安全方面,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因此,2016年,在数据挖掘、应用之外,数据安全无疑成为重中之重。如何能够让大数据在安全的背景下,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解决数据开放共享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创新应用领域不广等问题仍然是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