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智能制造”为中国制造再添“源头活水”

作者:本站采编
来源:OFweek机器人网
日期:2016-01-08 14:21:26
摘要:制造业作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国广泛重视。面对各国的战略举措和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中国也于2015年5月19日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提出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主要围绕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五大方针,以“三步走”为发展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尽管当前中国制造的主体还处在工业2.0时期,但仍要看到未来的信息化趋势,并站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制高点看待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制造业作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国广泛重视。面对各国的战略举措和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中国也于2015年5月19日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提出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主要围绕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五大方针,以“三步走”为发展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根据战略规划,可知我国将用3个10年左右时间,最终跻身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在此过程中,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推广“智能制造”,做大“互联网+”模式,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新突破。其中,“智能制造”成为《中国制造2025》中颇为重要的关键词,而作为发展经济重要支点的制造产业,其作用更不可忽视。

  究竟如何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王晓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制造业正重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们需要从战略上深化认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智能制造+知识创造’的中国之路”。

  转型升级

  随着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加快,降准降息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加上各种密集出台的稳增长政策,让经济下行压力略有缓解,这也让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而就“中国制造2025”本身而言,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更成为工业4.0的要求。

  不难发现,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出的工业4.0道路上,“互联网+”成为了重要的平台工具,而在国内制造业中占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随即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参与主体。

  “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优胜劣汰将不断洗牌民营企业。”赛迪顾问总裁、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副理事长李树翀告诉记者,民营企业首先要充分了解“中国制造2025”的意义和目标,从中把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广阔空间,着力突破制造装备提升、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等重点领域。

  其次,民营企业更需要转变思维,通过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在自主研发、设计、投产方面,努力做到覆盖整体供应链的上、中、下游,创造出优质的生产设备、质量优质的产品以及高效的生产力。

  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在其中给予各方面支持,如向民营企业提供更为丰富的金融服务,缓解民营企业生产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为法律意识薄弱的民营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等。

  正确认知

  当然,“中国制造2025”中的“智能制造”概念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一直以来提倡的先进制造得以发展的最新形态。特别是在王晓明看来,“智能制造”作为先进制造的最新形态一经提出,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新趋势。

  王晓明说,“‘智能制造’是制造业依据其内在发展逻辑,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整合逐步形成的。”换句话说,“智能制造”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集成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的先进制造系统,是集成制造、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等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综合。

  正因如此,市场需求不仅成为先进制造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对制造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制造业才出现了由单纯制造向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变的新趋势。王晓明指出,“技术进步加之相应的组织创新,终将带来先进制造的模式创新。”

  在服务型制造模式下,制造企业会以“产品+服务”的形式为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王晓明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总之,先进制造业是以顾客为中心,不断响应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了技术创新、组织方式创新和模式创新,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从而取得理想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制造系统的总称。”

  只有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模式创新三个维度认识“智能制造”,才更利于把握中国制造业当前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避免盲目求新和急于求成的倾向。

  融合创新

  毫无疑问,“智能制造”是先进制造业发展到当前阶段,整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由集中式控制转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并通过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实现智能化、社会化生产的最新形态。但王晓明认为,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产业链相关环节,都不能一味地强调智能化,还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寻找最适合的创新技术并借鉴多方面经验发展。

  首先,中国还是要秉承“扎扎实实的工匠精神”来发展制造业。即便是处于工业1.0和工业2.0这样阶段的企业,也不能妄图直接跳到信息化、知识化阶段。王晓明认为,“信息化的确可以提高效率,但也需要有传统的制造技能支撑,才能有助于优化和提高效率,若缺失了基本技术,也就没有了效率提升的基础和源泉。”

  李树翀也对此加以强调,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专门有强调基础原材料、基础技术和基础工业的内容,“就是要求中国制造业必须把基础打扎实”。

  另外,“未来的中国制造更应该是‘智能制造+知识创造’。”王晓明强调,当前中国制造的主体虽然还处在工业2.0时期,但仍要看到未来信息化和知识创造的趋势。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战略的制高点来看待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新一轮变革还处于相对初级阶段,无论是国家顶层设计还是相关制造企业,都需要从战略上对这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深认识,还需要在理论上深化研究工业4.0的内涵和发展规律,更需要在组织上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组织形态,从而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智能制造+知识创造”的中国之路。

  对此,李树翀还进一步提及,通过对《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深刻解读,以及企业所面对市场环境的深入分析,IBM商业价值研究院与赛迪顾问联合发布了《中国制造业走向2025》白皮书,其中提出了“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创新发展新模式,呼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托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整合用户及需求形成以数据洞察为核心的价值网络,真正打通系统信息化、渠道智能化,从而实现包括销售、渠道、市场、物流、管理所有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智能制造。

  “全球产业已经步入大生态时代,各个行业之间的融合成为大趋势,制造业也不例外,大融合、全开放、强关联、多方向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特点。”李树翀强调,制造业与金融、零售等行业可以进行广泛融合,与生物技术、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的相互作用也会逐渐深入,制造业产品与服务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