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中德工业对接差异大 跨国追捧工业4.0要慎重

作者:方海平
来源:证券时报网
日期:2015-11-19 10:02:28
摘要:最大的差异存在于两国工业体系之间。德国的工业体系大多是五元结构,即一项技术至少由五个环节和企业构成,那些知名品牌企业事实上是个大的技术集成商,核心技术全在中小企业,供应链盘根错节;而中国的工业体系多是二元结构。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中国企业通过与德国企业深入融合,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服务于中国的结构调整和转型,这也是大势所趋。

  下周机器人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工业4.0概念再次被推上风口。而其中蕴含的投资机会早就被市场反复挖掘。对于那些在寻找“下一个阿里巴巴”的投资者而言,可以说谁发掘到引领4.0工业化浪潮的公司,谁就发掘到了下一个“阿里巴巴”。

  包括A股上市公司在内的大量企业,为了被贴上“工业4.0”的标签以提升价值,正不遗余力地设法在业务上与相关产品、行业联系起来,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收购相关标的,而德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以及工业4.0概念诞生地,自然成为这些企业的重点“搜罗对象”,比如,中材国际(600970)收购SK所持德国Hazemag股权、恒立油缸(601100)收购德国哈威控股旗下公司等等。

  不过,多数中国企业去德国投资收购以向工业4.0靠拢的过程并不顺利,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汉德工业促进资本主席、前德意志银行亚太投行部主席蔡洪平在上海国际股权投资论坛上就对那些没有战略上的考虑、一窝蜂去德国并购的企业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工业4.0确实蕴藏巨大机会,但是多数企业的做法适得其反,“工业4.0概念时髦了,很多A股企业就进军德国,德国人也明白了,结果只要是中国企业来价格就涨30%。”

  蔡洪平提出的情况确实值得中国企业反思,企业通过并购的方式调整自身业务布局以适应市场方向和国家战略,这并无过错,但是在这种调整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差异的存在,否则只会弄巧成拙。而在中国与德国的工业对接中,至少有几点差异需要把握。

  最大的差异存在于两国工业体系之间。德国的工业体系大多是五元结构,即一项技术至少由五个环节和企业构成,那些知名品牌企业事实上是个大的技术集成商,核心技术全在中小企业,供应链盘根错节;而中国的工业体系多是二元结构。大部分德国中小企业是家族企业,根本不卖,因此很多中企从德国收购回来之后发现在中国完全对接不上。

  文化上的差异是导致收购失败的另一个重大原因,包括工业文化和市场文化。中国市场讲究“物美价廉”,德国则认为高价格是对产品和技术的尊重,在谈判中,有些中国企业发现对方产品毛利率和价格都很高,就要求对方降价以提高销量,但往往遭到拒绝。

  双方员工素质的差别也饱受诟病,中国的工业从业人员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而德国人善于将零部件细节都做得高度精细化,这需要持久的耐心和经验,多数中国企业往往在产生一个想法之初就运用到资本市场,事实上,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乃至服务,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很多中国企业没有考虑到这些差异的存在,仍然以在中国市场的习惯去德国开展投资并购,结果即使出价不菲,也“难获芳心”。比如,德国著名的机器人企业库卡(KUKA)去年和中国企业谈过并购,希望把公司控股权卖给中国企业,但谈了一年都没有下决心,后来很快就卖给了另一家德国公司。

  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中国企业通过与德国企业深入融合,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服务于中国的结构调整和转型,这也是大势所趋。越早发现差异就能越早捕捉到机会。工业4.0主题尽管到现在仍是以概念炒作为主,但是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和政策持续支持的方向,这一主题无疑也是值得长期关注的。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