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联合承办“2015全国互联网+工业制造高峰论坛” 助力中国智造
9月20日,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美国国家仪器(NI)有限公司、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物联网委员会、信息通信测试技术委员会、东北大学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承办的“2015全国互联网+工业制造高峰论坛”在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国家大学科技园隆重召开。
论坛现场高朋满座
本届高峰论坛围绕“物联网”、“互联网+”等主题展开,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中国通信学会秘书长张新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朱洪波、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平、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于海斌、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院长陆建华以及美国国家仪器(NI)有限公司中国市场经理汤敏等众多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业内专业人士出席,共同探讨如何利用现代通信前沿技术、整合平台以及各类资源协同创新,加速实现“互联网+工业制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共同驱动中国“制造”。
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工作部主任时光主持了本次高峰论坛,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中国通信学会秘书长张新生分别发表开幕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学部主任、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委员会高级顾问柴天佑、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朱洪波、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平、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于海斌、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院长陆建华以及美国国家仪器(NI)有限公司中国市场经理汤敏分别发表主题演讲,浓浓的学术成果与专业而深入的探讨让与会者纷纷表示获益匪浅。
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到底是什么?
本届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学部主任、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委员会高级顾问柴天佑发表了以“流程工业智能优化制造”为主题的演讲,柴教授指出,工业4.0的目的是利用分布式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通过嵌入式物联网技术相互协同,让生产资源形成一个循环网络,让生产资源具备自主性,可调节性及可配置的优点,由此生产出的产品本身具备独特的可识别性,生产设施可根据整个价值链进行自组织集成化,而生产工艺则可依据当前条件进行灵活地制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
不管制造业的未来如何发展,人的作用依然至关重要,柴教授指出,人是具有创造性的规划者,管理者和决策者,是人提出了产品的构思与设计、确定生产规则和参数,然后根据CPS给出的最佳建议来选择最佳的生产方式实现生产,因此,人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
在谈到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时,柴教授表示德国与美国对此的观点略有不同,美国人认为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分布式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将计算资源与物理资源紧密融合与协同,将通讯、计算及控制与物理实体的紧密结合;德国人则认为智能制造的核心是智能技术、分布式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与离散制造的融合。
NI与南邮联合建立的“未来移动通信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
论坛最后还举行了隆重的“未来移动通信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该实验室由南京邮电大学与美国国家仪器(NI)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相信日后将在移动通信领域中画下隆重一笔。
媒体专访
论坛期间,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同时兼任物联网国家大学科技园管委会主任、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及教育部泛在网络健康服务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的朱洪波教授及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中国通信学会秘书长张新生接受了媒体的专访。
朱洪波:与NI的合作是借助国际先进技术生产力实现双赢
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朱洪波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物联网更多的是一种概念,即用网络的形式把所有的事物联系起来,而互联网不是这样的,互联网只是把人与人联系起来进行信息或数据的传输,物联网则是将人与所有事物(包括人,虚拟的或者物理的事物)都联接起来进行信息或数据的传递,所以说,物联网是互联网进一步的深入与扩展,物联网扩充了联接对象的范围,但二者的核心是一致的,即服务,都是提供智慧型服务的。朱教授指出,物联网自2009年至今,发展缓慢的原因恰恰就在于智慧型服务出现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所致。
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朱洪波
谈到当下热门的工业物联网时,朱教授表示,工业物联网亦是物联网的一种存在形式,是物联网,它就离不开两大要素,其一是基于网络的互联性,即将所有的人与物进行联接,这是前提条件;其二是基于数据处理的智能性,完成从信息化到智能化,从信息的传输到信息的应用,从技术到服务的转变。
朱教授在采访中亦谈到了大数据与云计算,指出,大数据脱离不了应用,它是物联网往下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但不管如何发展,大数据的未来一定是面向应用,是面向服务与需求的,这点是确定的。
大数据是平台的处理能力,而云计算则是平台本身,二者对接入的网络是有一定要求的,其一是要有泛在的网络接入,即广泛的网络接入;其二则需将传输功能转变为服务功能。
标准在物联网领域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朱教授表示,站在生产者的角度看标准,标准就是可复制的,而对用户而言,标准就是即插即用,标准应与应用相结合,它的建立与产业化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没有标准不能用,没有安全不敢用,但物联网的发展不能因为存在安全问题就因噎废食。朱教授表示,目前为止,真正能推动物联网大规模发展的标准并没有形成,这是正常的,因为标准化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随产业化发展而与时俱进的。
接着朱教授与媒体分享了江苏省物联网工程的成功案例,表示,江苏省在2011年启动的6大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其中南京邮电大学开发的智慧节能环保公共服务平台现在已经投入使用,目前该平台联接了300万个感知节点,每天的流量达到了1亿条数据量,可算是目前全国做得最好,规模最大的物联网节能环保应用平台。
最后,在谈到南京邮电大学与美国国家仪器(NI)有限公司的合作时,朱教授表示,我们研究物联网,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自己来研发,一些基础的东西完全可以借助外界力量来迅速达成,与NI的合作正是基于此,借助NI国际先进技术与经验来取长补短,实现南京邮电大学与美国国家仪器(NI)有限公司的合作与共赢。
张新生:抓住百年一遇的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通信学会秘书长张新生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信息化有两个最终目标,其一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现在大家所用的微信等应用就实现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其二是信息资源的利用,这包括了数据挖掘,大数据等应用。张司长指出,美国的工业化再强,它依然面临着五大问题需要解决,即来自能源、材料、生物、先进制造及信息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因此美国需要通过再工业化来解决这五个问题。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通信学会秘书长张新生
在谈到先进制造与智能制造的区别时,张司长指出,先进制造与智能制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先进制造是带有创新精神的;智能制造则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整个制造的智能化;二是制造工具(如机器人等)的智能化;而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与3D打印则是智能制造的三个技术重点。
张司长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涵盖了互联网所涉及的所有技术、云计算及大数据等,在新信息技术面前,我们勿需妄自菲薄,我们国家最强的两个部分一个在应用,一个在人,我们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独具特色的一条路来。
网络,大数据与云是智能的核心,数据本身、数据的技术与数据的产品、数据应用及众创众筹是大数据的四大环节,那么大数据的核心又是什么呢?张司长指出,核心就是机器学习与分析,再结合大数据在技术上具备的统查性,准确性与可操作性,最终实现一个预测与趋势的研判,人可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决策。什么是先进生产力?这就是,先进生产力带来生产方式的改变,先进生产力带动生产结构、生产模式等各种变革,这种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们谈“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什么?核心就是以“两化”(智能化与互联化)融合为主攻方向,以智能制造为切入点。
雷军的风口理论再次被引用,张司长表示,站在互联网时代的台风口,猪都能飞起来,百年一遇的机会来了,中国已经错过了几次机会,这次一定要抓住,抓住这次机会,我们才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文/徐永红 rfid世界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