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大巨头加速移动互联网布局
日前,体育用品巨头阿迪达斯以2.2亿欧元(约合2.3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欧洲移动健身创业公司Runtastic。后者成立于2009年,总部设在奥地利,过去五年中在数字健身领域中建立起了良好声誉,其主要产品是GPS健身追踪应用,下载量已达数百万次。Runtastic还已推出许多硬件产品,如GPS手表和可装在自行车上的智能手机等。
移动健康市场到底有多火
觊觎移动健康市场所带来的巨大用户效应,阿迪达斯绝对不是第一个。在美国超越阿迪达斯成为第二大体育运动品牌的Under Armour,也开始积极与互联网运动公司结盟,抢占运动数字领域的话语权。早在2013年,就斥资1.5亿美元收购MapMyFitness,并开发了自己的移动硬件产品。今年2月初,Under Armour又斥资4.75亿美元和8500万美元分别收购了著名的MyFitnessPal和Endomondo运动应用公司,用来构建强大的专业运动平台,它们已经与全球1.2亿健身人士建立了数字联系。而近日又传出Under Armour收购Gritness,一个运动搜索引擎,这与其O2O策略高度吻合,可见Under Armour是下定了决心要在健身科技领域竖起自己的旗帜。
2015年3月31日Fitbit上市前夕,向Fitstar支付了约1780万美元用于收购Fitstar。其主产品是一款同名App,能依据用户身高体重、身体素质等数据,提供量身定制的健身教程。这次的新动作被视作是上市前的准备。而被估值68亿美金上市的Fitbit,在它第二季度财报后,已实现市值超过100亿美金。
可以看到无论是阿迪达斯还是Under Armour,他们在传统运动领域所取得的成绩远不足以支撑它不断扩张的商业目标,通过并购不但能带来与更多用户的联系,同时更是向O2O商业落地的巨大机会。PwC(普华永道)曾预计全球的健康健身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美元,运动健身已然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各大巨头的并购扩张,都是在积极布局自己的商业帝国。
软硬结合是不是移动健康类应用的唯一出路
可以看到,无论是阿迪达斯加MyFitnessPal、Endomondo,还是Under armour加Runtastic,还是Fitbit的自成体系,无疑都是利用软件加硬件的模式在建立自己独立的商业平台。而这种模式是目前看来构建O2O商业闭环的最佳方式,但是对于纯软件的公司,是不是就完全没有机会了呢?
个人认为,从硬件投入所带来的成本来看,纯软件是为用户提供了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这一点是从动动App开始创立的时候就已经确定的目标,纯软件的模式需要全球市场去支撑,单一市场是不足以支持一个上市公司的。这也是国内很多软件厂商坚持不下去的原因。
相比之下,动动App拥有海外版本Pacer,并已经拥有数千万的用户基数,在中国、美国、英法,以及日本都稳定在移动健康分类榜前10的位置,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纯软件模式的原因。
我们与Fitbit最大的不同,就是为用户省去了买手环的149美金。低成本必然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而动动App通过苹果和谷歌构建的移动健康生态系统获得更多的用户健康数据,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深度的数据服务和增值服务,这是我们的核心价值。
软件的发展必然带来硬件产品的压力,移动健康领域首家上市公司Fitbit早在上市前的招股书中就有所透露:未来软件竞争者的发展,将会为Fitbit的收入带来重大的挑战。这也可以理解这家主要靠硬件收入维系的公司,已经将未来的战略重点由硬件转向软件,包括将会投入其2/3的资源用于软件业务的发展。
移动健康的真正风口还没有到来
2015年已经过去大半,无论上半年持续升温的移动健康市场,还是越来越多的人将运动健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运动健康的模式越来越多的获得用户和资本的青睐。
早在4月初,普华永道(PwC)发布的全球健康产业趋势报告中称,全球保健和健身市场正在不断增长,人们不断在非医疗服务上花钱来保持自身的健康,并预测了这个市场将会达到1.49亿美元的规模。可以看到人们愿意付费让自己保持健康的事实,同时也可以看到,全球的医疗保健支出正逐渐向虚拟化转变。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越来越高的慢病发病率,必然将推动自保健及健身行业的发展。报告中还提到App设备和服务的扩展正在颠覆美国2.8万亿美元的健康产业,并影响着传统的医疗体系。
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日益增长的用户健康意识和自我健康管理需求,这也与社会的发达程度和收入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由此看来,虽然移动健康早早被定义为互联网+医疗的风口,但这个风口远远还没有真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