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医生碎片化时间的想象力
随着互联网医疗在中国市场的快速铺开,尤其是伴随着大量资本的进入,争抢优质的医疗资源成为各类公司竞争的主要着力点。互联网医疗本质上是一种服务,要做好服务就必须拥有后端合格的服务方。但在中国医疗体制的重压下,优质的或者说病人认可的医疗资源相对来说较为匮乏。而且,这不是一个可以自由配置的市场,并不是有钱就可以获取的。因此,市场就陷入了一个怪圈,优秀的医生虽然得到病人的认可,但在线下却太忙而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为线上病人服务。而普通的医生因为在线下却很容易获得,病人在线上对其的需求严重不足。
因此,碎片化时间这一词语即被创造性的应用到了互联网医疗的服务上。无论是向市场阐述自身的服务能力,还是向用户进行推广,拥有好医生的碎片化服务时间都是互联网医疗公司的宣传利器。所谓医生的碎片化时间是指医生在工作之余可以在网上、电话或通过加号的方式在线下为病人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碎片化时间是一种已经在资本市场屡试不爽的概念,无论是诊前、诊中还是诊后,只要是与医生有关的服务都可以装进这个概念,从而获得投资人和市场的认可。
但是,将碎片化时间与互联网医疗划等号不仅是中国医疗市场特殊性的无奈之举,更是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本质无法认清的结果。作为重要的控费工具,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不仅仅是要利用医生的时间去满足病人的就医需求,而是更关键的是要提升病人的疗效。在整个服务方依旧没有从原先的按次数付费的体系转向按效果付费的体系前,互联网医疗的意义还是仅仅在简单的导医导药上,其发展更是处于早期的蒙昧状态。
在讨论中国市场前,可以简单回顾一下美国市场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式。美国的大医院的医生并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一旦其所属的医生组织与哪家医院签约,其必须为这家医院服务,而不能进行所谓的自由执业。在美国市场真正进行自由执业的医生主要集中在社区医院和自己开业的医生,也就是在基层的全科领域。目前美国的主要互联网医疗服务都是由这些自由执业的全科医生来提供的,比如刚刚上市的Teladoc,其医生主要来自基层全科,解决的也主要是全科擅长的小病。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医疗的核心是建构于基层的,而非大医院。
在分层级的医疗体系内,大医院的医生主要看的是重症和疑难杂症,基于这种体系上的医生更多的需要从事科研和教学的工作。如果仅仅只想看好病,而不是为了去有更高的学术追求,医生完全可以自己选择去基层全科。所不同的是,无论是什么样的医生,在美国都能得到体面的地位和收入。而在中国,只有大医院的医生才有这个可能,这也是制度导致的无奈。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互联网医疗所谓“得医生者得天下”的说法只说对了一半。互联网医疗需要得到的是合格的全科医生,而不是大医院内专看疑难杂症的专科医生。而这正是中国整个医疗市场的症结。正是长期以来基层医疗的薄弱导致了互联网医疗的核心服务方的匮乏,而不该是互联网医疗服务主力的大医院的专科医生却被拉来填充。这是与线下目前的看病难和看病贵形成的原因是一致的。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不是靠大医院的医生碎片化时间,而是需要靠体制的改变和市场的推动。
而且,从本质上来说,大医院的医生从早忙到晚,真正的碎片化时间只有上下班的路上和午休时间。在没有很强的经济动力和充足时间的前提下,医生的服务动力是明显不足的。利用最贵的大医院的医生来为小病和慢病用户服务本质上来说也是完全不经济的,是种资源的浪费。在基层医生的能力和收入得到全面的提高之前,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是很难获得大规模的发展。除非在这个体系外重新建构一个新的服务体系,否则互联网医疗的服务将在中短期内都无法得到真正的服务方。但建构新的体系后就不存在碎片化时间的概念了,因为就像美国的医生那样,这些医生即使在网上提供服务也是排班的,不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