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破解用工难题 制鞋厂家把目光投向机器换人

作者:本站采编
来源:工控中国
日期:2015-08-11 09:02:21
摘要:据了解,中国是一个制鞋工业大国,随着制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质量对品牌的要求越来越高,自动化生产将为鞋业制造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技术保障。

  一卷卷布料进入机器,一双双成型的鞋垫在另一边鱼贯而出,进料、超声波热熔、剪裁……全程自动化,偃师市恒昌机械模具厂超声波全自动鞋垫机精确度、稳定性、易用度均全国领先。据了解,中国是一个制鞋工业大国,随着制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质量对品牌的要求越来越高,自动化生产将为鞋业制造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技术保障。

破解用工难题 制鞋厂家把目光投向机器换人

  破解用工难题 制鞋厂家把目光投向机器换人

  破解用工难题 制鞋厂家把目光投向“机器换人”

  我国农民工不再“取之不尽”。据悉,早在2003年,用工荒就已经开始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但2011年以后用工荒问题已经开始升级,不仅仅是东南沿海区域出现用工荒问题,中西部地区也开始出现“抢人”的情况。

  劳动力输出减少,企业招人难,人工成本上升,这迫使很多企业开始谋划转型升级的策略,走自动化生产路线。制鞋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样也遇到用工难题。据悉,为了破解用工难题,很多制鞋厂家把目光投向了“机器换人”。

  东莞鞋机行业已经具有聚集效应,其在当地已发挥价格、技术洼地效应。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近年来,东胜、琪胜、跨日等本土鞋业生产企业都在“机器换人”上有较大动作。

  而浙江温岭市则开始四轮驱动推进鞋业“机器换人”,其极筹集制鞋行业“机器换人”财政扶持资金800万元,引入竞争性分配机制,对经竞争确认为优胜项目的制鞋行业“机器换人”试点企业,予以资金倾向。根据制鞋行业“机器换人”推进机制创新试点有关方案,未来几年,温岭市将大力发展鞋业制造装备业,通过有效的市场运作模式,辅之一定的政策手段,着力推进以工程服务、装备改造、行业技改为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分类指导、分层次加快鞋企“机器换人”。

  晋江拥有3300多家制鞋企业、年产运动鞋15.6亿双,据悉,福建省首个智能装备产业园正在晋江加快建设,这个园区将成为晋江制鞋企业破解用工难、用工贵难题,逐步实现“机器换人”,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型平台和发动机。

  “机器换人”是降低劳动成本,提升产品品质的需要,同时也是终端市场的需要。面对用工荒难题,很多制鞋企业都寄希望于“机器换人”,希望通过“机器换人”,扩大自动化生产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破解用工难题 制鞋厂家把目光投向机器换人

  温州一家制鞋企业自动化生产线

  自动化生产线PK传统生产线 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自动化生产线90分钟生产100双鞋面,耗电1.2千瓦时;传统生产线90分钟生产70双鞋面,耗电2千瓦时。”近日,晋江明伟鞋服有限公司开展了一场自动化生产线与传统生产线PK的竞技大赛。在本次比赛中,自动化生产线比传统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提升了近50%。

  晋江明伟鞋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丘金长表示,自动化设备不仅提升了效率,节省了电量,而且在品质、管理、招工、效益等方面也有重大意义。丘金长告诉记者,通过自动化设备的更换,明伟公司在工人不变的情况下,年产量增加了2万双。原本有多个外协工厂,现在工人增加、效率提升了之后,公司不再需要外协加工厂,这不仅在产品品质及货期上得到了更好的管控,而且节省了外协的中间费用,效益更好;另外,也减少了与外协厂补数材料的过程,减少了管理费用。

  通过“机器换人”,引进自动化设备,制鞋企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高,生产成本获得明显降低。拓斯达董事长吴丰礼表示,制造企业每引进1台小型多关节机器人,可以完成5名工人的工作量,1年即可收回成本。而鸿正鞋机负责人谢君说:“一条产量为1000双每天的制鞋生产线,使用自动化设备,大概需要12台鞋机,而工人数量则可以从40人减少到20~25人,差不多节省一半人力。”随着劳动成本上升,以及政府对“机器换人”政策的扶持,制鞋自动化设备将迎来广阔前景。

  难以“破茧” 鞋企对自动化生产仍在观望

  “不像泵业、机床业,经过多年发展,流水线生产技术早已成熟,鞋业‘机器换人’虽然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有利,但是目前,全自动化制鞋的技术并不成熟,我们担心投入好几百万元购买的设备会不实用。”斯美特鞋业的负责人施保富如是说,“毕竟鞋子工艺复杂,款式又多,自动化设备无法代替所有工艺。”

  据了解,目前虽然有的制鞋企业已经率先行动,购入自动化设备,但更多的鞋企却仍在观望之中。且有业内人士表示,手工制鞋业“机器换人”后,企业也并非高枕无忧。

  小编获悉,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在惠州鞋业等行业中尚未较大范围应用,总体上偏“冷”。多名制鞋老板表示,虽然也希望引进先进技术,但是中小企业,资金有限,“机器换人”动力不足,对智能装备的实际需求和热情也比本地电子信息等“高大上”行业要低,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缓慢。

  如“一把锤子、一把剪刀、一桶胶水”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曾是惠东鞋厂的写照,尽管近些年通过推进标准化、机械化,拥有自动化成型制鞋生产流水线350条(套),但小作坊式局面仍较普遍。

  中国皮革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皮革协会执行会长王建新说,惠东鞋业与广东乃至全国的制鞋业一样,都面临转型升级问题。一些鞋厂老板也坦言,有考虑过进行技术改造,引入更多自动化生产设备,但由于单户生产规模小、资金又比较紧缺,导致难以实现。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