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智能电网发展:“互动”将成其最重要特征
7月7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电力系统的技术和运营方式的改革都在进行当中,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昨天下发了《关于促进智能电网发展的指导意见》,给智能电网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细致的指导。
最新发布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全面提升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全面体现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发挥智能电网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作用,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具体措施来看,指导意见提出了10项任务,其中包括:建立健全网源协调发展和运营机制,全面提升电源侧智能化水平;增强服务和技术支撑,积极接纳新能源;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导和服务用户互动;推动多领域电能替代,有效落实节能减排;加快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应用,促进上下游产业健康发展。
新出台的这份指导意见中体现出了哪些新的思路?新下发的这份《指导意见》在开头专门给出了智能电网的定义。智能电网是在传统电力系统基础上,通过集成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和先进传感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储能技术等新技术,形成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具有高度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等特征,可以更好地实现电网安全、可靠、经济、高效运行。跟这个定义相比,目前的电网还有哪些需要提高的地方?新出台的指导意见将会如何改变电网的面貌?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就此做出了解读与评论。
林伯强:上述讲的是智能电网三个比较重要的特征,即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智能电网如果要提高到智能化,这三个特征是必须的,但是最能体现智能电网的应该是“互动”。中国的电网自动化程度跟信息化程度其实都在不断提高,中国的电网全球是一流的电网。虽然它今后发展的空间很大,但真正要让我们特别是一般老百姓真正体会到智能就是要有“互动”。想象一下今后我们买电、用电,像淘宝那样选择售电的厂家或者售电公司进行买电,那个时候我们就会体会到整体的智能化。另外比如我们用分布式、太阳能、风能自己发电,用不完可以卖电网,跟电网有互动,这是今后真正能够体会智能电网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经济之声:从具体执行层面,指导意见提出了10项工作。这10项工作之间的先后顺序和重要程度是否也有区别?哪些工作是眼下最紧要的?
林伯强:整体是一个基础工程,把这10项做好了肯定会是一个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智能电网。要说重要程度,我觉得是首先第十条,必须完善标准体系,加快智能电网标准化。因为刚刚开始标准很重要,这一条是政府现在必须马上做的。第二是接纳新能源,因为它的区分等目前问题很大。第三是加强能源互联促进,各种能源的优化互补,这涉及到智能调度的问题。第四是节能减排问题。当然,其它几项在整个过程中也很重要。
经济之声:您提到的新能源部分,太阳能、风能发电,包括分布式发电的问题之前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这些设施能不能顺利上网,也是不少人关注的焦点。智能电网对于这些新兴的产业领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林伯强:智能电网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新能源接入以及以后的互动问题,简单说,仅仅智能电网解决太阳能并网困难的问题可能还不够。因为目前并网的问题,有一些是电网接入、智能化问题,但有一些并不是,比如西北这些地方,当地没有市场。在互动的问题上,特别是分布式发展,假定没有新能源发展,没有今后的分布式发展,信息化跟自动化一直在进行,没有智能电网,分布式发展非常困难。要大规模推广分布式发展,智能电网储能技术是必须的。其实所述这些方面是需要有一些保证的机制和条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电力体制改革,比如售电必须开放、电价改革等。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现在专门下发指导意见,促进智能电网的发展。电网智能化,将会让我们的生活出现哪些变化?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也就此做出了评论。
石磊:电网智能化在我国家应该是第三次重大的产业技术革命。第一次是分网,控电分网管理,网与网之间不联系。第二步是按大区多网并一网,这样就可以有效配置电力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合理调度资源。第三步就是最近国家出台的这个重大突破。这个突破过去已经有良好的基础,中国电网技术在目前全世界来看,控制水平和管理水平名列世界前茅,有这个基础,才推出智能化。
智能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生活而言,比如夏季集中用电的时候,常常农村供电不足,企业生产用电方面,往往有很多中小企业要为大企业要让电,生产部门要为生活部门让电。让来让去,真的是国家电力严重供不应求吗?倒不一定是。存在资源最集中的地方,电力需求却比较弱的情况,电如果输不出来,就存在短缺与闲置并存的情形。至少这个智能化以后可以集中调度,网络集成水平进一步提高,就可以把余缺做一个动态的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