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环保大数据呼之欲出

作者:曹红艳
来源:经济日报
日期:2015-07-01 10:59:47
摘要:大数据、‘互联网+’等智能技术已成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要加强数据综合应用和集成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大数据、‘互联网+’等智能技术已成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要加强数据综合应用和集成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6月19日,在环保部开展的“环评和监测工作创新”大讨论上,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说。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级监测站2700多家,共有监测人员近6万名,监测用房287万平方米,监测仪器设备26.8万台。所有省级监测站都具备水质109项全分析能力,多数省级站装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所有市级监测站都具备开展空气、地表水、生态、噪声等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监测能力,基本能够说清辖区内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源排放情况。但同时必须指出的是,环保部门长期形成了数据多头采集的体系,数据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据介绍,环保部至今没有建立一套统一的污染源数据库。

  “各种业务数据和信息分散在不同部门,彼此割裂与相互封闭,缺乏数据整合、共享及综合应用能力。”环保部科技司巡视员兼副司长刘志全说,应尽快开展数据资源统一管理与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数据汇交、共享、质控管理机制。同时,按照“数据运营、全民参与、服务社会”的要求,制定环保数据资源服务产业政策,编制环保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发布数据资源产品,培育和扶持大数据服务企业,发展新型环保产业。

  环保部卫星中心主任王桥认为,新常态下我国环境管理与社会公众对环境监测的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数据提供和统计汇总,而是要面向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容量测算、环境变化预测、环境绩效考核、环境风险预警、环境监督执法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为此,他建议国家启动“环境监测大数据工程”。

  在他看来,“环境监测大数据工程”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物联网、智能传感、云计算等技术,构建环境监测信息感知体系,实现定点采样、自动监测、现场视频、移动终端等各类监测设备的广义互联、信息融合、实时接入和共享,并全面实现从监测数据到监测信息的转化。

  二是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多元统计分析等技术,开发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工具与多维可视化表达工具,构建一体化环境监测大数据云服务平台,面向环保系统及全社会推出系列化环境质量监测综合分析数据产品,并按各级环境管理部门与社会公众需求提供云端服务,包括环境质量多维查询、动态分析、趋势预测、综合评估、风险预警、生活服务等,全面实现从监测信息到监测服务的跨越。

  “环保部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生态、污染源、噪声、振动等监测技术标准规范,要求排污单位、各类监测机构统一执行,增强各部门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并建设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与大数据平台,建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各地环保部门也要做好辖区内监测数据的集成、共享与上传。同时,依据新环保法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制度,由环保部门权威发布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等信息,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益。”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司长罗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