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设备层出不穷 行业现状揭秘
小米要推出智能鞋的消息这两天引发行业热议,做为国内扩张速度最快的企业,小米公司旗下的智能手机目前已稳居国内前三甲,而围绕着智能手机所进行的 多元布局也逐渐渗透到日常消费品中,包括血压计、体重秤、灯泡、插座等等,如今的小米俨然已不是传统的手机制造商,手机业务也只是它布局智能生态的基石而 已。
对于普通消费群体来说,虽然这两年智能设备看似已走上康庄大道,但实际上仕途并不顺利。各大厂商为长远布局考虑,纷纷推出了各类智能附属设备,力求打造出以手机为载体的智能生态圈。但用户对智能设备的认知和理解始终处于观望和尝鲜的角度,导致市场反馈叫好不叫座。那智能设备目前的发展现状究竟如何?我们普通用户购买一款智能设备究竟有没有必要?
首先我们来看看当下智能设备的发展现状,具体来说应该是非手机类智能设备(硬件)。目前知名的企业都在这块有所涉足,包括传统的手机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大有百花齐放的趋势,然后二者的做法实际上却大相径庭。传统手机厂商对智能设备的定义往往是从手机出发,打造出以手机为核心的附属硬件,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依托自身已有的制造背景和完善的市场渠道,很容易就推向市场和销售,并驾齐驱。
对于新型的互联网企业来说,智能设备显然还是试水之作,但其产品定义也从智能手表、手环发展到全方面,例如智能路由器、智能体重秤、智能电灯泡、智能插座等等,恨不得一时间内把所有传统电器打造为智能设备。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由于缺乏相关产品的制造底蕴和技术沉淀,导致用户体验并不良好。此外缺少完善 的分销渠道,购买上并不容易。甚至还有不少尚且处于众筹阶段,能否真正量产似乎都还是未知之数。对于新型企业来说,智能设备的发展和兴盛似乎举步维艰。
落实到用户体验层面,虽然传统的手机制造企业在智能设备上相对谨慎,但其产品理念和体验都相对成熟,并且后续服务也能有所保障,这也是当前市面上在售较多的产品。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看看目前各大手机品牌在智能设备方面的相关表现。
苹果公司:以iPhone手机为载体,借助iWatch智能手表扩展功能和体验
虽然苹果公司并不是第一家推出智能硬件的厂商,并且它推出相关产品的进度也远落后于其它国际品牌。但考虑到目前千万级的iPhone用户,iWatch 已然成为众多用户心中最佳的智能穿戴式手表。但即便iWatch受到众多好评,他仍旧逃离不了当下手机类智能硬件普遍存在的瓶颈,即这些智能硬件基本是对 原手机功能的扩展,并非是取代,甚至在脱离手机这个载体后很难成为做为独立的个体使用。进一步联想到iWatch目前糟糕的电池表现,你很难为它打出一个 高分。
所以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通知中心会是iWatch的核心功能。因为iWatch主要就是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手腕上进行简单操作,以此来读取iOS 设备上的各种信息又或者是进行通话,简单来说就是解放用户对手机设备的频繁操作,但本质上还是附属于手机的“遥控器”。
索尼/三星/LG:手表/手环齐步走,以手机为依托,思路不断尝试和转变。
在Android阵营中,索尼/三星是比较早就推出智能硬件的品牌,其实索尼早在2012年就推出了第一款手机助手性质的硬件设备Live View,当时已经颇具智能手表的形态。而三星则在2013年9月才带来首款智能手表Galaxy Gear,LG的速度则更慢些。经过几年的发展,日韩厂商在智能手表上的意识形态已经非常完善,并且理念也由早期的手机类附属配件逐步发展为目前独立自主 的智能设备。
例如三星此前推出的Gear S就已经拥有独立的通信和数据功能,而LG Urbane LTE更是成为首款支持4G网络的智能手表,索尼也在持续跟进。但实际上这里却带来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拥有数据和通信功能的智能手表俨然已经是一个独立 的通信装置,但却要将全部内容集成在如此小的体积中,体验和续航不得不令人担忧。
实际上这并不是索尼/三星的思路,目前绝大部分的传统制造商都陷入在这个矛盾当中,一方面为了让智能硬件快速推向市场,难免会用智能手机的思路去思考智 能硬件,但问题在于传统手机厂商的核心仍然在于移动终端方面,并不会针对这个细分领域进行独立研究,甚至打造为和手机一样重要的产品线。所以功能和体验的 相似性,成为国际大厂当下普遍的解决方案。
不过由于市场的需求变化,再加上自身品牌技术已经有所积累,所以国际品牌对于智能硬件目前也处于不断尝试和转变的过程中。目前三星/索尼/LG都已经开始规划下一阶段的智能硬件产品,竞争程度甚至已转变为上游制造优势的争夺战。
国内用户对智能硬件的认可度较低,外观设计仍是第一因素
除了三星/索尼/LG外,实际上国产品牌也同样有这些问题存在,包括华为、中兴、联想等,值得一提的是,老牌手机厂商在对智能硬件的研发上基本还算自 主,不过也有一些厂商直接由第三方企业进行ODM,基本都把智能硬件当成是附属于手机的高级配件,效果上再打折扣,在此我们就不过多细究。对于传统手机制 造商来说,智能硬件的意识形态基本相差无几。虽然经过这几年的市场反馈,大众用户对智能硬件早已不陌生,但依旧有很多用户觉得使用价值并不大。
根据第三方机构调查后发现,大部分用户对智能硬件(手表/手环)的第一大要素依旧是外观和设计,操作和功能反居次要,而这显然会是下一阶段智能硬件的发 展目标之一。将智能硬件打造为智能手机的通知中心,固然是一个好主意,但如果没能让消费者有动力把手中的卡西欧丢掉,它依旧不算完美。
小米/魅族,以智能生态为布局,连接第三方新兴企业,智能硬件多元化
在众多手机厂商中,小米和魅族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做为国产两大人气王,二者对智能硬件也表现出不一样的做法。魅族比小米的起步早,以音乐起家的它始终 只专注于产品层面,不过从MX4以后魅族开始布局智能生态,鼓励第三方企业与魅族共同打造智能产品,借助于魅族的平台进行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实现双方共赢 的过程。这点我们从魅族官网上也可知其一二,目前已有几款产品登陆魅族在线商店,并提供销售服务。
▲目前魅族在线商店已经提供几款智能硬件产品的销售服务
虽然小米是半路出家的手机厂商,但这几年的发展已让它成为世界级的黑马,今年智能手机的销量更是有望达到8000万部。而在智能硬件方面小米也表现出同 样的思维路线,以价格为冲击点,利用小米系列手机为载体,将智能硬件产品从单纯的手环扩展到路由器、血压计、空气净化器、插座等诸多方面,庞大的小米帝国 正在一步步呈现。与魅族不同的是,小米旗下的智能硬件设备多来源于小米智能生态链团队,包括紫米、智米、华米、飞米、云米等系列公司。
▲小米的智能硬件产品已经从手环、路由器等扩展到日常生活消费品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小米和魅族实际上在核心思路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例如二者都主打生态牌,都与第三方团队共同合作。而有所不同的是,魅族提供平台与 销售,而小米则是通过入股、全资购买等多种方式打造生态链团队,建立起庞大的小米帝国。至于孰为优胜的问题,可能很难下一个定论,但不置可否的是,小米生 态的建成,背后更是无比强大的资金链。
无论是国内外厂商,在智能硬件这方面都面临相似的情况:智能硬件并不缺思路和想法,但问题在于难 以获得原材料供应商和硬件加工上的支持。对于新兴的互联网企业来说这是致命的,营销无法落地、产能销量不足、后期经费吃紧,任何一项都足以让一家企业面临 巨大的危机。而传统手机制造商则相对有优势,但考量到市场和品牌的影响,推出的智能硬件产品往往没有太多新意,且价格并不亲民,最终导致智能硬件销量惨 淡,沦陷为智能手机的附属品。
所以当小米推出智能运动鞋、智能插座之时,不难理解为何会有不少国内外品牌为之失色。高速增长的国内智能市场,任何一项智能硬件都是机会,抛开体验是否 能够创新不谈,小米已经率先出击,赢在了起跑线上。至于产品是否超值这样的消费问题,相信厂商会通过当前的市场反馈进行不断的软硬件调整,毕竟不是每一款 产品都能一鸣惊人,iPhone如此,小米系列产品也同样如是。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目前入手智能设备是否已经是一个最佳的时机?如 果你青睐高性价比的智能产品,需要一些基本的生活体验(类似计步、睡眠监测、健康提醒等),无论是小米、三星、华为等,相信都能满足你的基本需求,不同之 处在于品牌的底蕴决定了产品的属性会各有差异。但如果你想真正体验到类似人工般的智能硬件设备,从当下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显然还不是最佳的时机。
▲第一季度五大可穿戴设备厂商、出货量、市场份额和增长情况(不包含苹果iWatch数据)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IDC之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可穿戴智能设备已经连续第八个季度呈现稳步增长,而今年第一季度全球范围内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出货量已经突破1140万台,而这其中还并未包括苹果iWatch的数据(业内人士估计出货量在500万台左右),智能设备的高速增长仍然是未来的一大趋势。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登场,或许在下一阶段我们能看到真正创新和变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