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联数据副总裁叶卫华:十年之后国外银行卡业务将重新上岸
时下大家都在谈论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但对国外银行卡收单业务的关注就不是很高,甚至很多业内的人也不大清楚外卡收单是怎么回事。其实,外卡业务一直是我国电子支付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第一张中国的银行卡的就是标准的单品牌外卡,今年还是中国第一张银行卡发行30周年,中国第一批从事银行卡业务的人才,也是从外卡收单这个领域培养起来的。
从95年开始到本世纪的05年,可以算得上是外卡收单的黄金十年。国有大行工、农、中、建纷纷开办外卡业务,外资收单机构中银卡司、汇丰、渣打、东亚也进入中国市场,第一批商户也具有典型的外向型特征,包括涉外酒店、餐饮、礼品、百货店,海南、西安、桂林等风景名胜区也成为重要的目标市场。国际组织刚进入中国,热情也都很高,每个季度就有各种培训会、交流会,新老朋友聚会在一起,那个时候,大家相处的氛围很好,感觉每次培训也都很切实学到一些新的东西,包括国际卡组织的收单欺诈考核、宾馆酒店无卡预订、EMV迁移等,都是很受大家关注的热点。2000年,中国最老牌的专营外卡支付业务的公司环讯成立,这家公司为中国的外卡业务发展所做出的最大贡献,可能就是培养了一大批外卡业务人才,一直到现在,中国还在从事外卡业务相关的很多公司创始人、高管,都来自环讯。
2003到2004年,我们进入中国银联,涉足的就是外卡业务。在中国银联初创的那段时间里,银联和Visa、万事达的关系可以用蜜月期来形容,国际卡组织的确也扮演了中国银行卡市场引路人的角色,安排赴美参观培训,给以费用支持,并不遗余力地在各方面指导银联,希望与银联及中国管理层建立良好关系。作为双方联姻的一个成果,中国银联申请加入了Visa、万事达,分别成为其主会员和团体会员,并在国际业务部下成立了国际业务中心,专门从事外卡业务的筹建、运营、推广,并请来万事达卡上海代表处James担任业务中心的负责人。银联的外卡业务定位为国内中小银行提供统一的外卡接口和清算、差错专业化服务,虽然一直在交易规模上并不算很大,但从市场和影响力的角度来说,解决了中小银行难以成为国际卡组织会员开展业务、实施成本高等难题,也是当时国内外卡体系中的一股重要力量,高峰时段,曾为超过200家全国性和股份制银行(包括分行)、城商行和农信社提供服务,全国也有数万商户,作为曾经的业务条线负责人,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每天全国各地寄来的商户协议书堆满了桌子,每天签字前到手软,一时之间业务还是很热火过一阵。由于奥运北京的召开,我们还为北京市定制了奥运外卡受理方案,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北京奥运场馆周边地区、秀水街等一些热点地区的外卡商户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
在银联的外卡业务工作让我们得以全面的接触到如何去运作一个收单产品,虽然之后离开,但内心总有一些遗憾,一方面,源于我们对这项业务本身的深切感情,总是依依不舍;另一方面,源于我们觉得当时在产品方面存在诸多缺失,马马虎虎就做了,因为独一无二的地位和貌似存在的刚需,蜂拥而来的市场让我们也无暇把产品做得更完善。所以,在我们的内心,始终有外卡情节,有一个“如果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一定会做得更好”的梦想。
为什么对这项业务有深切的情感依托?在和支付行业的人经常闲聊时,也经常开玩笑,说做内卡收单,是自己人赚自己人的钱,也算是拉动内需;做内卡外用,那是给外国人赚自己的钱,如果买来的是先进的技术、高尖端的创意和生产工具,那还无可厚非,可是看看数据,中国人在境外消费的都是箱包、红酒等高端奢侈品,确实对国家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推动有限;而做外卡业务,是真真正正的将中国制造出口给外国客户,帮助中国商家挣钱,帮助国外用户找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以外需拉动国内产业发展和升级。虽然玩笑,但话糙理不糙,所以,我们经常觉得在支付这个行业工作这么多年,没有真正的做好一个外卡业务,没有在自身岗位上给国家和社会尽最大的贡献,确实惭愧。当前,中国制造进一步升级为中国创造,国家也在推动一带一路、消费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和世界的经贸联系的确从深度和广度来说都是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从更大的层面上来看,需要我们整个支付行业为外向型经济发展助力,需要提供面向境外企业、境外个人的更友好的支付产品,包括更大的受理面,更好的支付体验。
从产品的角度来说,我们之前所从事的银联外卡工作的那个阶段,虽然在两年时间内集成了五个外卡品牌,接口功能基本成型,但确实存在很多不足:
一是商户入网慢,手工环节多。商户材料全部材料都是手工邮寄,签约时间长、往返环节多,容易发生错误,导致一个商户签好最快也要3个工作日。
二是对合作银行、商户均缺乏更增值的工具和功能。外卡业务的成本一向高于内卡,所以就有了动态货币转换这一产品的出现,以帮助收单机构和商户增加收益空间。当时这个功能曾多次讨论,实施也不是很复杂,但就是一直没有做,重要原因之一应该是没有太大市场压力吧。
三是对卡片真伪的判断过于依靠收银员。我们的确总结了很多外卡识别关键要素,并组织对重点商户收银员的巡回培训,可是这对收银员要求过高,虽然对于一些明显的伪卡收银员可以识别,但犯罪分子只要稍微用心,做一张近似的卡片还是没有太大难度的,而且在大型商户,收银繁忙,收银员是不可能有时间详细去判断一张卡片的真伪,识别签名。
四是后台风控的功能规划总是落后于市场发展。外卡业务风险高,这是市场共识,包括卡片欺诈伪冒风险和恶意商户申请风险。尤其在芯片卡迁移以前,开通外卡商户,如果没有完善的风控支持,基本上是把商户裸漏在犯罪分子的攻击下随意肆虐。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当时的季度欺诈率一度到达4%的水平,想想银行坏账要是4%也都该倒闭了。后来通过一系列举措,终于降下来,但这些措施仍然集中在限制交易限额、关闭风险商户上,缺乏对持卡人端更多的风险跟踪和分析,没有能最大程度的帮助正常商户在扩大交易额的同时防范风险。
五是缺乏统一的运营服务平台,大量的差错、调单查询、信息查询都是通过手工方式操作,对于加入的合作机构而言是非常不友好,难以支持他们更加精细化的去开拓业务。
六是对合作机构、商户完全没有数据分析服务。这个时代,数据就是资产,数据就是价值。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很多景象,很不幸我们当时是零。
还有一些其他。总结起来,确实有太多的遗憾,这些遗憾,更多的是以自己为中心,缺乏为市场服务、为客户增值、为客户带来便利、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缺乏前瞻性的思维。即便从我们现在的角度去看,外卡收单业务目前也还是中国支付领域中发展的相对比较缓慢的一个业务,我们当年碰到的那些问题,在这个细分领域仍然继续存在,市场痛点、客户需求仍然被忽视,其中相当部分机构是把外卡作为境内支付的一个补充产品和业务,有就行了;还有一些是抱着赚一票就走,打一枪再换个地方的态度。
既然深爱,就该全身心投入而追求尽可能圆满,而不该带着太多的遗憾而不去触碰,或是不敢触碰。我们人生的很多错过,都是在自己无法选择时导致的,而在自己有能力选择却不去做时,可为而不为之,那才叫真正的过错。
所以,我们不想再有过错。十年后,我们重新回来了,回到了一直萦绕在内心深处的这块领域。仍然是James带队,还是熟悉的味道。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是现在,不是三四年前?我们认为,外卡业务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复杂度高、回报慢的项目,需要有一定的积累,包括业务技术、团队、资本规模,这是对市场负责的基本态度。我们在支付行业自己创业,并在认为使公司发展到一个准备好的时候,再次出发,希望打造一个在中国市场上独一无二的最佳外卡服务产品。
我们认为,要做好外卡业务,有三个基本的“真正”原则。第一需要真正的热爱这个产品,有为社会服务的使命感,有创业热情,这是今后碰到困难时可以不断客服的前进动力源泉;第二,要真正的理解业务,熟悉外卡运作规则和细节,能够将外卡的各种不同与本土支付实践进行最好的结合;第三,要真正的尊重客户,从合作机构、商户的不同角度,从需求出发,面对行业和产品痛点,做系统化的产品实现。
今天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几年前就完成了PCI认证,部署了最高安全级别的机房和灾备机制,在2013-2014这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我们先后完成了大莱、JCB、VISA、万事达、运通的认证和联调对接,系统并发处理能力达到内卡业务同等水平。我们深入研究了卡组织今年更新的规范和标准,与境内实践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为商户、合作机构的接入提供了最简单的方案。
我们理解的最佳,将包括以下努力和承诺追求:
最佳的入网服务:以移动互联网化的工具手段,提供最快速的材料审核和入网,便于前端操作。
最佳的接入服务:为合作机构、商户提供最简单快速的接入,合作机构的收单系统和商户的收银系统、终端实现最小化改造。
最佳的增值服务:提供DCC服务,且已经推出支持Apple Pay的非接交易服务。未来会紧跟卡组织产品创新,第一时间提供。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为机构拓展商户助力,为商户改善经营提供营销支持。
最佳的交易处理:确保99.99%以上的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秒级的交易处理响应。
最佳的风控服务:智能化的风控设置,与其他行业交互获取更多风控数据来源,高精度识别恶意商户、伪冒风险卡片。
最佳的运营服务:提供多屏互动的运营服务平台和完善的平台功能,为合作机构更主动的管理业务提供智能辅助,提供基于业务理解的有价值运营服务,尤其是差错处理服务。
在这条向最佳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得到很多业内业外朋友的帮助,一并感谢,未来也一定会有很多困难,但燃烧在我们内心的那把激情之火,将一直照耀我们前进,为行业进步贡献一点点新的视角和力量。我们对自己也将更加苛刻,但这也将是我们愉悦的一部分。为我们即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愉悦。因为这的确需要很努力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