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北京通”还不够! 需要“全国通”
能够一卡多用,集纳健康、金融、教育、交通等多项功能的“北京通”卡,今年将正式启动发放,北京270万新农合参合人员将率先领卡。6月4日,北京市召开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会议称,已在4个区县试点,年内覆盖该市。
北京市的这次改革范围很大,用一张卡收纳了原来28张卡的功能。换言之,也就是说,用一张卡就可以办28种事情了,在健康,在金融,在教育,在交通等28个事项中,北京市的市民可以实现“北京通”。这种改革是一种方向,这种“千卡万卡”汇聚一流的做法值得肯定。
这种改革其实还留有余地。
一方面,需要实现“全国通”。这也仅仅是涉及到了北京范围。在北京实现了“北京通”,假如这些人出差到了其他城市,“北京通”也就寸步难行。“北京通”理应能变成“全国通”。实现这些项目的“全国通”,不是没有技术基础,只要开展这项活动的不是北京市,而是国家就可以了。将全国各地居民的信息数据进行联网,无论你是北京人,还是上海人,所持有的都不是含有地域特点的“北京通”、“上海通”,而是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的“全国通”,这样会更加方便。
这是一个人口流动较大的时代,多数人一直在流动。今天在东北,明天就到了东南了,后天又到了西北了。试想,北京人揣着“北京通”,到了其他地方还能“通”起来吗?各种卡的功能合并起来,最好能没有地域限制,这是人员流动的需要。正如身在上海,而从江苏退休的老人,医保何时不再需要回家办理?
一方面,需要实现“一卡通”。即使把“北京通”变成“全国通”,范围还是小了点,这未必就能解决“证明我是我”、“证明我妈是我妈”的困惑。不仅需要取消地域限制,更应该实现“一卡通”。这次北京合并了28个卡的功能,表面上力度不小,但是对于市民来说,女士的坤包里,男士的皮包里,依然会是鼓鼓囊囊的,各种花花绿绿的证件满满当当,不常用的则在家里摞了很高,甚至比自己的个头还要高。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证件吗?需要合并功能的不仅是28个事项。
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信息化的优势,把所有证件信息都合在一起。将所有的信息录入到一张身份证里。毕业信息、工作信息、婚姻信息、生育信息、犯罪信息、疾病信息,都需要采集到一个系统里。然后采集本人的指纹、头像,与个人信息、家庭信息录入在一起。银行使用了新的系统,办理排队业务只需要扫描身份证就可以自动领取号码,其实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扩大范围,需要办理任何业务,只需要扫描身份证就可以了,一张身份证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所有信息。
人生“千证万证”是患上了“证明焦虑症”。人生需要证明,却未必需要有那么多的证件。人生其实只需要“一卡通”,技术时代做到这一点很简单,只要打破地域壁垒、部门壁垒就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