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电影 马云们乐了 于冬们哭了?
“互联网+”成为本届上海电影节不折不扣的最热词:今年上海电影节首度举办的互联网电影产业投资跨界峰会、互联网电影高峰会和“互联网电影之夜”,受到互联网界、电影界的共同关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首次与阿里巴巴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嘉宾证和媒体证上都印着“淘宝电影娱乐宝”,以至于有记者开玩笑:“我们是来参加电影节的,还是来开互联网大会的?”
马云
互联网+电影 马云看好3000亿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不仅是在线播放器或者在线卖票,应是化学反应
去年上海电影节,博纳影业总裁于冬的一句话曾激起一时浪,他说,未来的传统电影公司都将为BAT(百度、阿里、腾讯)“打工”。一年过去了,事实证明于冬的话并非危言耸听,现在的电影如果没有互联网基因,简直就是“没钱途”。
这一年来,在“互联网+电影”的趋势下,大数据、IP成为时髦词汇,要是不懂这两个词,都不好意思在这个圈里混。电影的产业链各个环节,从上游的IP到投融资,到拍摄制作、宣传发行,到零售电影票,到售票分发,到观众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衍生商品,到后续用户激活,都已离不开互联网的强大支撑。
这一年来,阿里巴巴、爱奇艺、优酷、腾讯、乐视等互联网公司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影业公司,此外,还大举与传统影业联姻,阿里今年分别向华谊兄弟、光线传媒注资,成为它们的第二大股东。据光线总裁王长田透露,阿里认购了24亿元光线传媒股票,马云在入股之前见了他两次。其实阿里集团现在投资30亿以下的项目都不需要马云出面,但是马云之所以要见王长田,就是想了解电影这个行业如何能做到3000亿。华谊兄弟参股的向上影业在上海电影节宣布成立,并与阿里巴巴旗下娱乐宝达成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将联手打造悬疑探险题材的电影《死亡循环》等。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表示,互联网+电影不应该是简单的数学加法,不仅仅是在线播放器或者在线卖票,应是化学反应,是以“透明、分享、用户参与”的互联网的技术和思想,帮助电影产业的整个链条革新和升级。
互联网+电影 目前并不完美
博纳总裁于冬:造成中国电影业水平下降,没有人再去拍大片
在于冬看来,互联网+电影这一年来完成了电影产业闭环,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但是也让“内容生产非常脆弱”,使很多的电影投资商出现一些投机行为,他们转向去拍短小的或者是短视频的,或者是粉丝效应的逐利的影视作品。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整个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下降或者是停滞,没有人再去拍大片。
于冬以五一档期举例,《速度与激情7》席卷24亿票房,《复仇者联盟2》也拿下15亿票房,未来三到五年,美国大片到中国掘金会成为常态,票房过15亿人民币的美国大片将会达到10部左右,“一年来被互联网公司和粉丝经济挟持的中国电影业短视而逐利,没有工业电影,没有给力大片,而粉丝并不是真正的影迷,不足以支撑起中国电影市场。”于冬认为,互联网+电影应该带给电影产业的升级,除了投入大量资本之外,更多的应助力于整个电影生态系统,推动产业的发展,现在看来,互联网+电影还远远未达到这个预期。
知名制片人、大盛国际传媒总裁安晓芬认为,互联网的确给电影行业带来了产业升级,但也影响了电影定价、排片,让人很不舒服。她说:“渠道应该为内容服务,应该助力,而不是掠夺。”
互联网+电影 数据不能代替直觉
阿里数字娱乐事业群总裁刘春宁:没有好内容,互联网+电影是空架子
在今年上海电影节“当网络文学遇上电影”主题论坛上,中国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坦言,“叫IP也好,叫做网络文学也好,不管叫做什么,我觉得对于拍电影来讲,内容非常重要。”
至于大数据,电影人认为也有不靠谱的地方。王长田说:“在电影里面直觉、智慧、判断力是电影的精神,而不是硬邦邦的数据。现在我找了很多新导演来拍他们的第一部影片,没有一个数据告诉我说哪一个人拍他的处女作有可能是成功的。”优酷土豆集团合一影业总裁刘开璐也认为,并不是基数大的数据就叫大数据,而是提供更多的维度,让人们可以从更多角度看清楚事物的本质。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强调,互联网+电影的主语应该是电影,互联网+其他行业的主语都应该是行业本身。阿里希望用大数据为包括电影公司在内的合作伙伴带来价值,推动文化娱乐行业的进步。阿里数字娱乐事业群总裁刘春宁认为,无论是阿里,还是哪家互联网公司,都是电影产业的一环,可能人们会更多用互联网的思维和互联网未来新的技术产品,帮助内容生产者打造更好的生态。但无论互联网再怎么变化,好作品、好内容永远是王道,没有好的作品、好的制作团队,互联网+只是个空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