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点:从防损耗入手帮助零售商提升业绩
“防损耗”是在零售行业内常被提及的字眼,所谓“损耗”,是指顾客入店行窃、员工行窃、供货商诈骗及行政失误所导致的损失,而盗窃损失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早在本世纪初,全球零售业的损耗损失就超过了千亿美元,十多年过去,这个数字有增无减。近几年,电商的迅速崛起让传统零售业不得不放慢扩张的脚步,在利润的萎缩之下零售业也渐渐意识到通过防损耗来降低以往被他们忽视的隐性成本的重要性。
保点公司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黄光凯
中国零售业急需防损耗意识
中国的零售业早就不是一个年轻的产业,但在保点公司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黄光凯看来,很多从业者对防损耗之于零售业的认识还远远谈不上成熟。保点这家成立于1969年的公司40多年来一直从事着零售业的损耗控制与销售管理。早在1991年,保点就通过代理商的形式进入了中国。2005年年底,保点贸易上海公司正式成立,正式宣布进入中国市场,开始了在中国市场的开疆拓土。他们通过各类高科技设备与解决方案,帮助零售商有效地控制销售过程中的损耗,同时提升销售业绩。
“有很多零售行业的从业者甚至都不清楚防损耗的概念,也有的虽然知道,但是却满不在乎,认为防损耗无关紧要。还有的虽然也认识到了防损耗的重要性,但又不愿在这里花成本投入,而宁愿继续扩张规模。”黄光凯说。在他看来,零售业之前的繁荣多少有些冲昏了从业者的头脑,在巨额利润的刺激下,中国零售业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粗放式扩张。
“大家做的就是不停地开新店,扩张规模。但实际上他们在抢占新市场的过程中都忘了维护已有的市场。”黄光凯说。即便从那时起,损耗成本就在逐年递增,但骄人业绩很容易就稀释掉了这部分成本。即使一些从业者开始意识到损耗的控制,或者说猖獗的盗窃现象,但他们也从未想过动用什么科技手段,而是寄希望于安保人员的洞察力和法律的威严。
当电商如同裂变一般迸发出巨大能量的时候,传统零售业如梦方醒。摆脱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互联网时代让巨头们曾引以为傲的粗放式扩张难以为继,在业绩增长乏力、利润逐渐下滑之际他们才发现诸如盗窃、商品过期、行政失误等造成的损耗给运营成本带来的沉重负担,因而开始加大防损耗方面的投入。
但黄光凯觉得,即便是现在,很多零售商在防损耗策略上依然存在问题。零售商还在单纯地追求门店数量的增加和销售业绩的增长。只有当零售市场饱和门店开到不能再开、销售业绩增加至不能再增加的时候,零售商才会从关注业绩转到关注利润,他们才会去关注开支、减少损耗。黄光凯说,“但是不少零售商还是在扩张安保人员的数量,或者给销售人员下达更严苛的指标,让他们更卖力地推销产品。”
“也有人开始意识到高科技手段是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但他们觉得为了防盗去买一套设备太贵。”黄光凯说,“防损耗设备的价格确实比较高,但相对于它消除的隐性成本,这些投入肯定是值得的。”据他透露,在欧美地区,大型的零售商总部会设立专门的防损耗部门,负责部署全体门店的损耗控制策略。但在中国、东南亚等市场,零售业依然没有对损耗控制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扩张举步维艰的当下,通过维护现有市场让它创造更大的价值,显然是零售业应该做的。
防损耗的同时增加业绩
在各类损耗中,诸如顾客行窃、有组织的盗窃犯罪与员工监守自盗等各类偷窃现象占到了近八成,保点的一系列产品也由此入手。而除了有效地制止盗窃行为,保点还希望产品能够帮助客户提升效率、增加销售机会。
在应用最为广泛的服装销售领域,保点将RFID防盗标签嵌入了服装吊牌,一旦遭窃警报就会适时响起。而这类标签的功能并不限于此,据黄光凯介绍,通过为不同品类的服装配备不同标签,只要配合相应设备店员就可以及时获知每一种服装的具体位置。“比如有客户需要某一类服装,但是店员又不知道放在哪里,就可以通过设备找到具体的位置。”黄光凯说。目前,包括优衣库、C&A等服装零售业巨头都成为了保点的客户。
而对于手机、平板电脑这类电子产品,在很久之前,零售商会用塑料模型代替真实设备,这确实是个防盗的好办法,但代价是用户除了外观便对产品一无所知。据黄光凯透露,除了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独立保护器,保点新近研发的无线保护设备也即将上市。通过该设备,顾客可以将展示商品带离柜台,甚至带出门店。但只要交易行为没发生,门店依然能知晓设备的具体位置,这无疑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进而增加销售机会。
事实上,为了推动整个零售行业的损耗管理,保点还在积极推动“源标签”计划,即在产品生产环节为其安装电子标签。“标签跟随商品直到在门店销售,商品销售后,标签会被保点回收,然后送去保点的工厂被重新加工,包括检查有没有坏,需不需要清洗等,然后再送去生产商,进行新一轮的供应循环。”黄光凯介绍说。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零售商降低开支,免去在门店上标签所耗费的人力成本,还有效提高了门店的上架速度,当然最重要的是,这种做法也向消费者树立了零售商注重环保的社会形象。
基于大数据的“原点-门店”解决方案
对于传统零售业来说,能够直接与客户面对面的线下门店依然是自身的巨大优势。通过仓储、物流、门店三个环节的协同,便能够让客户从生产到物流配送到联盟店,实时跟踪商品的数量多少、产地分布等的信息。从而给零售商的管理层提供一些重要的数据,为他们的商业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
“我们从零售商的角度来看,只要你能跟踪到你的库存,包括库存的精准数据,你就会比较容易管理这些货物应该配送到哪些店。比如说A类店卖的甲性产品比较多,B类店卖的乙性产品比较多。”黄光凯说,“这样零售商就可以结合他们的准确的库存数据,清楚地知道哪个门店需要哪种商品。这样带给消费者的便利就是:比如说一个人喜欢穿大码的蓝色衣服,他只要一到门店,门店就会很准确的告诉他有没有准备这样的商品,而不会说去了以后才发现没有货。”
在黄光凯看来,这样一套从原点到门店的全程解决方案对零售商意味的不仅仅是损耗的控制,同时也是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做门店防损耗的企业有很多,做供应链管理的也有很多,但能够提供从商品产出到销售全程管理的,目前来看只有保点一家。”黄光凯说。
而当电商侵蚀着市场的时候,保点显然也不会仅仅将目光局限在传统零售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保点正在试图与线上的电商联手,通过供应链渠道的解决方案来提升电商的商品销售机会。因为即便是最纯粹的线上零售商,库存与物流也是现阶段无法避免的线下环节,在黄光凯看来,保点可以通过自身的科研水平,为电商提供更加精确的库存控制,从而避免一些不可预见的突然断货。
[相关背景]
中国零售业:深不可测的大市场
对于任何行业来说,腾飞中的中国都是一块让人垂涎的大市场,保点自然也不例外——其全部员工超过半数在中国,中国对于保点的重要意义由此也可见一斑。
但在黄光凯看来,中国市场显得有些难以捉摸。“中国市场实在是太大了,很多零售企业在规模上已经非常大了,但是放眼整个中国占比还是很小。比如在美国一提连锁超市业就是沃尔玛,在日本一提便利店那就是7—11等等,但是这种状况在大陆市场还没有形成。”黄光凯说,“这就给我们的业务拓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比如在美国,只要和一家垄断级别的零售商谈好,总部就会马上下达指令,所有门店都会部署完成,基本上全美国的市场都覆盖了。但在中国显然不可能有这么顺利,一个是没有垄断级别的企业,再一个就是一层一层的代理渠道非常多,很难一次性打通。”
此外,不同地域间的发展不均衡,导致了各地零售业发展水平不一。在美国,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几乎支撑着整个零售业的发展,这些人习惯于在周末去大型超市采购一周所需的商品。这种固定的消费习惯使得无论是零售商还是保点,在业务拓展、项目实施中都得心应手。但在中国,整体市场的分散性和不均衡让人们的消费习惯千变万化,零售商很难去制定标准化的服务,保点自然也无法“一招吃遍天下鲜”。
“保点对大陆市场的把握才刚刚处于成熟阶段,渠道模式、经营模式、服务模式等一系列市场操作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黄光凯说,“只有科学地认清市场形势,才能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当然,他也对中国零售业的前景充满信心,“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在改变,消费需求在不断提升,这是促进零售商改变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因素。中国零售连锁业的发展前景只能是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