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智造”,中国制造的未来路径

作者:杨君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15-05-29 10:40:58
摘要:《中国制造2025》提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工程也是规划明确实施的五大工程之一。向“智造”迈进是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发展的重要方向。

  国务院日前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这被称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纵览这一纲领性规划,“智能制造”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提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工程也是规划明确实施的五大工程之一。向“智造”迈进是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发展的重要方向。

“智造”,中国制造的未来路径

  1.“智造”,制造业的变革

  【目标】

  《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的目标是,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要抢占这一制高点,就必须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组织实施好智能制造工程。”对于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将成为制造业新一轮加快发展最强劲的引擎,是中国制造实现转型升级的最好机遇。

  什么是智能制造呢?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介绍说,智能制造是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和模式的总称。

  “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全流程的智能化为切入点,以端对端的数据流为基础,以网络互联为支撑是智能制造的主要特征。”李东进一步解释说,智能制造在制造业领域构建信息物理系统,将彻底改变制造业生产组织方式和人际关系,并带来制造方式和商业模式的转变,甚至可以说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或革命。

  工信部规划司相关负责人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对信息技术将如何重塑制造业作了详细介绍。泛在连接和普适计算将无所不在,3D打印、大数据等技术将使产品的功能极大丰富,性能发生质的变化;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泛在信息的支持下,制造商、生产服务商、用户在开放、公用的网络平台上互动,单件小批量定制化生产将成为主流;随着产业价值链重心由生产端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的转移,产业形态将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看来,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产业发展方式的变革将为中国制造带来发展红利。根据历史经验,在这种产业变革窗口期,后来者或跟随者如果战略举措得当有力,能够实现赶超发展。当前,我国制造业在相当一些领域与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处于历史最小时期,有能力并行跟进这一轮产业变革,实现转型升级。

  “对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今年是艰难的一年。”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宁家骏坦言,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成本增加、产能过剩及全球经济的疲软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低端制造加速从中国向其他低成本国家转移,高端制造向发达国家回流形成的“双向挤压”蚕食着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转型升级是中国制造业的当务之急,智能制造则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基调。

  2.制造变“智造”,隔着几道坎

  【现状】

  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自动化水平较低,每万名工人机器人拥有量为23台,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德国的这一数字为273台,日韩则是300台。作为衡量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权威指标,我国的网络就绪度指数2012年为4.03,低于美、日、德等国,世界排名51位,2013年排名下降至58位。

  早在《中国制造2025》发布之前,该规划就被称为是中国版的“工业4.0”,并常被拿来与德国“工业4.0”作对比。二者有何异同呢?苗圩介绍说,《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相同的地方,恰在于把推进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不同点则主要体现在发展基础和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上。李东解释说,德国已基本完成“工业3.0”,而中国制造业的各个行业发展不平衡,层次结构差异很大。有的行业刚刚进入自动化,有的行业已开始实施了信息化,而有的甚至可能刚进入1.0时代的机械化,还属于劳动密集型。可以说,中国制造业是刚刚完成了机械化,正在实施自动化,眼睛望着信息化,各行业状况不一,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存在重叠。

  发展不平衡使得我国制造业走向“智造”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我国网络就绪度指数较低则反映了推进智能制造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工信部规划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表明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的意愿偏低,大部分地区和行业仍处于以初级或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

  在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振岩看来,长期以来,凭借低廉的劳动力等资源要素价格,“中国制造”横扫全球市场,经营模式粗放亦能获得不错的效益,企业缺乏运用信息技术的内在动力,造成一定的路径依赖。专家表示,随着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以及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转型。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认为,我国在高端传感器、软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方面严重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将成为推进智能制造的重要障碍。以芯片为例,2013年,我国80%的芯片都依赖进口,进口总额达到了231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0.5%,芯片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

  石勇分析说,随着信息技术和传统制造业融合度增加,现代制造业的模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零部件的电子化,使得零部件变得更加集成化和“黑箱化”。面对这一趋势,传统的仿制手段已经失灵,反求过程变得越来越困难,企业只有掌握产品运行过程中的内部机理,具备“正向开发”能力,才能提高核心技术能力。对于目前技术基础薄弱的中国制造来说,这无疑增加了攻破技术壁垒的难度。

  3.“智造”之路怎么走

  【案例】

  在海尔滚筒洗衣机的内筒生产线,几乎看不到有人在工作。这不仅是一条全自动化生产线,整条线体工作状态还能实现实时监控,远在大洋彼岸的新西兰售后服务团队可远程诊断线体状态,进行远程升级,及时进行设备保养维护,保证零停机。

  根据规划,智能制造工程将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依托优势企业,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智能制造工程,是我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瞻性工程。这一工程将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国产智能化装置和产品怎样产业化,以及如何建立标准体系,将各个生产环节连接起来。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只是推进智能制造的一个方面。李东介绍说,工信部将联合中国工程院发布智能制造的总体发展战略,明确发展重点、总体布局、实施路线图。智能制造时代,装备、产品的系统是否安全十分关键,因此将下大力气解决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的自主安全可控问题。李东强调说,推进智能制造,当务之急是大力加强基础网络的建设,构筑智能制造的基础和环境。

  “对于智能制造而言,标准化体系建设是根基,没有标准化,信息化和工业化就无从融合,更无法推进智能制造及其大规模应用推广。”宁家骏认为,智能制造跨行业、跨领域、跨系统的特点十分突出,连接口的各种标准又不统一,标准已成为实施智能制造的一个瓶颈。通过试点示范,建立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体系是深入推进智能制造的重要前提。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朱森第认为,推进智能制造应把握好发展的时序,防止出现智能制造发展太快,国内配套产业发展跟不上,过度依赖进口的情况。我国工业机器人领域就出现了类似情况,我国是第一大机器人市场,但3/4的市场被外资机器人占领。国家应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发挥全价值链创新,引导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合约关系,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