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得益中国制造2025规划 中国工业4.0时代将开启

作者:本站采编
来源:东莞时间网
日期:2015-04-21 10:12:26
摘要:备受关注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在近期正式出台,据了解,该规划已经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伴随着“中国版工业4.0”计划的出台,“中国制造”将插上腾飞的翅膀。

  得益中国制造2025规划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的“中国制造2025”,将在月内正式发布

  备受关注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在近期正式出台,据了解,该规划已经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伴随着“中国版工业4.0”计划的出台,“中国制造”将插上腾飞的翅膀。

  市场人士指出,“中国制造2025”将成为传统制造企业打造智能工厂的标杆。而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互联网+的推进,“中国制造2025”将成为今年以至未来几年中国经济持续受关注的主题。

  为中国制造“补课”

  据权威人士透露,已经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的“中国制造2025”,将在月内正式发布。《规划》提出了9大任务、10大重点领域和5项重大工程。 其中,9大任务包括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等;十大重点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生物医药等;五项重点工程包括国家制造业 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等。

  3月27日,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曾表示,“中国制造2025”将于近期正式印发。此外,苏波还透露,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目标,官方将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并制定“1+X”的实施方案和规划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指出,我国制造业较为突出的有三大问题: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二是核心技术薄弱、共性技术缺位,三是资源浪费、污染严重。除了 “内忧”,还有“外患”。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发达国家蓄势占优和新兴经济体追赶比拼的两头挤压和 双重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确实需要一幅推进制造业发展的蓝图,“中国制造2025”计划可谓恰逢其时。

  在分析“中国制造2025”的内在逻辑时,经济专家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 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而中国要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发展,发展方式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发展过程,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 现代化同步发展,也就是工业2.0、3.0、4.0同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2025”的任务就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加复杂、更加艰巨。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朱高峰认为,“中国制造2025”不是具体规划,而是面向全行业的行动纲领,目标是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其中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是三个发展方向。通俗点讲,中国制造业需要“补课”。“提升产品质量是要补的第一课。”朱高峰说。

  将开启中国的工业4.0时代

  日前,德国宣布升级版“工业4.0平台”,“工业4.0平台”是德国在2013年4月举行的汉诺威通信和信息技术博览会上正式推出的新工业战略计 划。其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虚拟系统,使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而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出台,中国的工业4.0时代有望开启。

  东莞市机器人行业协会负责人分析称,“中国制造2025”列出了十大重点发展领域,其中,机器人概念备受关注。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 场,2015年全国机器人市场销量将突破8万台。同时,传统行业普遍加大对智能制造装备的需求,为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此前,东莞已经启动‘机器换人’计划,东莞机器人产业也将会有较快发展。”上述负责人对东莞日报记者说。

  上述负责人进一步分析,智能制造将成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中国制造2025”计划出台后,必将加速智能制造在工业行业领域的应用推广,2015年,地方可能密集出台一批相关配套方案,全国将掀起智能制造模式、推广智能制造应用的热潮。

  延伸阅读

  工业互联网发展有望拉开序幕

  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出台,工业互联网发展也有望拉开序幕。工业互联网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必备基础,是智能制造生产体系中“系统的系统”。2015年,随着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从传统的工业基础设施加快向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演进升级。

  另外,专家分析称,“中国制造2025”出台后,国内制造业服务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制造业正从以产品为核心到以消费者为核心,以生产为本到以“生 产+服务”或服务为本转变,服务化转型态势明显。随着互联网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制造业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服务将成为行业发展热点,在线实时监测、远程故障 诊断、融资租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增值服务将不断涌现,制造业有望实现再造。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