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机器人产业发展期待标准引领
今年以来,正当“世界工厂”的珠三角掀起一场机器人替代工人的工业革命之时,广州、佛山、东莞等制造业大市,无不依据各自产业规划推出了相应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新政,形成了各自的思路和做法。然而,随着“机器换人”产业的蜂拥而上,机器人产业标准体系的缺失,使产品之间不能做到互联互通,条块化分割和碎片化现象,势必造成今后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出现。
机器人产业是一个集先进精密制造、系统集成为一体的产业,需要一定的技术、研发、制造经验。然而,在广东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态势让人欣喜的背后,有着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机器人产业尚未有国家、地方、行业的标准。因此,要实现机器人产业化发展,急需完成标准化工作,才能形成机器人研制、生产、制造、销售、集成、服务的产业链,才能避免产业相互之间将来打乱仗。
近年来,随着广东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缺乏,“人口红利”已经宣告结束。尤其是在珠三角,很多制造业企业受用工成本高、用地紧张、生产设备技术落后等不利因素困扰,亟待加快推动设备的转型升级。对于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的珠三角城市而言,“机器换人”成为企业化解劳动力成本高、招工难、土地紧缺和环保压力,以及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稳定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方法。因此,珠三角作为全国乃至世界制造业重要基地,因招工难、人工成本及转型升级等内外部需求,机器人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
记者从广东省政府印发的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3年行动计划(2015-2017)中了解到,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稳步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将建成2个国内领先的机器人制造产业基地,机器人制造及相关智能装备总产值从2014年的300亿元提高到600亿元以上,3年累计推动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使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从去年至今,面对珠三角“机器换人”更迫切的需求,广东从省级层面到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制造业大市,无不依据各自产业规划推出了相应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策略,并出台了相应政策。佛山市在制定“智能制造2025”发展目标中,启动了“机器换人”工程,着力打造形成千亿元智能机器人市场,将机器人为重要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发挥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擎”作用。东莞市则通过加快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和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年),将连续3年在“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专项用于推动东莞企业实施“机器换人”。目前,珠三角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企业种类多样,相关产业组织和布局正在逐步形成。
一个产业的发展,如果要形成完整的上、中、下游链条,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产业标准体系。在珠三角地区,虽然机器人产业不断激增,但产学研各自为战,无统一标准,很难使机器人研制、生产、制造、销售、集成、服务等形成有序和细化的产业链。记者在查询我国有关高端装备制造业、机器人科技发展规划中发现,没有对机器人标准的界定。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行业标准是沿用1996年制定的机械行业标准,国内也尚无统一专门针对机器人质量检定的检测机构。因此,标准体系的缺失,将成为广东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作为新兴智能装备制造业的机器人产业,标准体系的缺失,可能令机器人产业难以走入良性循环。为此,有关业内人士和专家呼吁政府牵头,质监部门支持规范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基础标准和安全标准体系,并与国际标准接轨,为推进机器人产品走向市场奠定基础。一方面依托科研和研发检测机构的标准平台作用,建立企业标准联盟,形成对于相关企业的吸引效应,推动产业规范发展;另一方面尽快建立和完善清晰的机器人行业标准体系,明确分工并确保各个环节的企业利益,引导行业良性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