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立刚:可穿戴市场仍需培育
在近日举办的苹果公司2015年春季发布会上,苹果宣布推出苹果智能手表系列,并于4月10日开始预售,4月24日开始发货,首批发售区域包含中国。作为苹果旗下首款智能穿戴产品,其诞生无疑给当下智能穿戴产业投下一枚重磅“炸弹”。业内普遍认为,对于中国市场而言,苹果智能手表的正式推出,或将刺激整个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的增加。
对此,飞象网CEO项立刚表示,在我国,可穿戴设备有着可观的发展和市场空间。但目前该市场还处于初期阶段,其规模和成熟度还需要一定的历程。可穿戴产品只有真正面向一个细分需求,抓住用户痛点,把功能针对性地做到极致才有可能成为市场的赢家。
可穿戴设备国内市场空间大
可穿戴设备无疑是近几年来热门的话题,众多可穿戴产品不断涌现。在去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为22亿元人民币。那么,苹果智能手表的推出,是否可以刺激国内可穿戴市场规模的增加,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又将如何?苹果智能手表是否能够引领智能手表的真正普及,培养起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
对此,项立刚认为,可穿戴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将会出现市场爆发期,苹果智能手表的上市对可穿戴市场而言是一个正面影响,将对用户认识和理解可穿戴产品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我国市场,可穿戴设备拥有很多的发展机遇。首先,从产品形态上来看,无论是智能手环、手表、眼镜、还是腰带、脚环,产品形态多样,有着丰富的产品形式。其次,从应用领域上来看,运动、健康、移动医疗、环境监测等等,也都是可穿戴设备可以摸索的领域。
但项立刚特别指出,“目前可穿戴市场还处于初期阶段,其规模和成熟度还需要一定的历程。以智能手机为例,在2002年,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等厂商就开始研发智能手机,但是直到2007年,苹果智能手机的问世才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改变了整个智能手机的市场格局。智能手机从研发到真正爆发,中间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几年时间。可穿戴设备亦是如此,其市场需要培育期,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抓住用户痛点需求,将功能服务做到极致
虽然可穿戴设备可能面临市场爆发期,但在这其中,既包含着巨大的机会也将面临不小的挑战。就目前国内的可穿戴市场来看,很多可穿戴产品并非刚需,甚至有些“鸡肋”,可穿戴产品陷入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现状。比如有消费者认为,目前市场上的智能手环,用哪个都行,却没有哪个是必须不离身的。多数的可穿戴产品面临的命运是用户使用没超过三个月,有些甚至不到一个月。
对此,项立刚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造成可穿戴设备概念火热、市场冷清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可穿戴产品没有抓住用户的痛点需求,不能形成持续的用户粘性。用户并不需要一个功能多而全,却又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一个产品。
“只有集实用性、针对性、良好用户体验于一体的产品才有可能成为市场的赢家。可穿戴产品要想获得市场,需要做的是贴近用户需求,有针对性的面向特定人群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就目前来看,可穿戴产品可以注重产品的单向功能,比如运动或是健康功能等等。”为此,项立刚还举了一个例子。比如目前我国销量第一的智能手表——360儿童卫士智能手表,其销量已突破55万台。孩子的安全问题就是大部分家长的痛点,360就是聚焦儿童安全,针对这个细分市场来发力,才有了良好的市场表现。这同时也很好地说明了专注一个细分领域,将是未来可穿戴设备发展的一个方向。
以用户思维促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
当前,在使用智能设备时,大多数消费者对其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感到担忧。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一方面,由于其本身的定位和特点,可随时获取用户数据;另一方面,可穿戴终端形态和实现方式多为厂商自由定义,市场正处于较为纷乱的时期。对于安全隐私问题成为消费者购买可穿戴产品的一大考量。
对此,项立刚认为,目前为止,可穿戴设备的模式尚不清晰,这既包括商业模式,也包括产品形态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不要由政府出面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解决这类问题,因为政府一般不会为产品的发展想得更远,这样可能会抑制可穿戴产品的创新发展。而对于这方面问题的解决,可穿戴厂商可以出一份力,包括在产品设计时,对安全隐私问题进行一些构想,还可以对标一些国外已有的行业标准,致力于让自己的产品更具有核心力。
总体而言,可穿戴行业的真正成熟,其实还是在大众应用市场的普及。满足的用户需求,至关重要。那么可穿戴该如何从顾客思维变成用户思维,抓住国内市场的机遇来实现产业的发展?项立刚认为,可穿戴设备提供更具务实性的服务才是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可穿戴产品还需要继续积累能力、创新业务模式以及提升用户的体验和感受。可穿戴厂商若想在市场上立足,需要从两个方向来合议,一方面,将产品功能及服务做到极致,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尽量制定合理的价格让消费者能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