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为何全市“一卡通”难以实现?观念“通”才能真的通!

作者:罗志华(医生)
来源:现代金报(宁波)
日期:2014-12-16 09:54:34
摘要:由于存在技术、资金以及观念上的障碍,真正意义上的全市“一卡通”,其实从来都没有建立起来。从这个角度看,北京市计划明年底在全市医院实现“一卡通”,其进步意义不容小视。

  北京市医管局12月15日表示,明年底前将实现全部市属医院“一卡通”,陆续替代各医院现有诊疗卡。(12月15日《新京报》)

  在医疗领域,“一卡通”不是新提法,当前,稍微大一些的医院,都推出了自己的诊疗卡,这种卡记录着病人的个人信息、检查结果、用药情况等客观指标,还记录了医生对病情的分析和诊断等主观判断。之所以叫“一卡通”,是病人拿着这种卡,就可以让不同的医生迅速了解病情。但通常情况下,这种卡只能在本医院或医联体之间使用,超出了这个范围,就难以通用,所谓的“一卡通”,通常只是“局部通”。

  若能实现全市“一卡通”,病人就不必到一家医院办一张卡了,也不必换一家医院就做一次检查。过去用过什么药、效果如何,也不必病人费神记忆,或者提供不同医院的多种病历了。有了全市“一卡通”,病人方便还是小事,许多不必要的检查、试探性治疗都可以免除,诊疗也能保持连续性,对破解看病难、看病贵大有裨益。

  问题是,为何全市“一卡通”难以实现?

  首先是技术上的障碍。以前各医院自己办理诊疗卡,并没有考虑到兼容的问题,每个医院的诊疗信息系统有所不同,甲医院的卡到乙医院就读不出数据,诊疗卡难以通用。如果要实现全市医院“一卡通”,就得更换硬件、改造软件系统,这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假如不增加投入,技术上的障碍就难以破解。

  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障碍。诊疗卡内包括检查、诊断、用药等客观指标,也包括药价、诊疗思维等敏感指标,医院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有时不愿意将这些信息公开。并且,信息共享之后,检查就会减少,客观上减少了医院的收入。但更重要的是,医生对病情的分析等主观判断,往往更为敏感,病人要复制纸质病历时,通常也只能复制检查结果等客观指标,而医生通过主观思维所留下的文字,往往不会允许被复印,主观上的东西容易出错,即使不出错,也容易引发争议,为减少是非,医院会抵制诊疗卡的互通互认。

  由于存在技术、资金以及观念上的障碍,真正意义上的全市“一卡通”,其实从来都没有建立起来。从这个角度看,北京市计划明年底在全市医院实现“一卡通”,其进步意义不容小视。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