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巨头为啥无缘中国 下一个十亿美元机会在哪?
目前只有 11 家智能硬件创业公司估值超过十亿美元,“硬件巨头俱乐部” 里的成员并不多。
不过智能硬件创业公司成长速度很快,不少创立时间还不到5年。在 11 家“巨头”里面有 5 家公司是这种情况;而在估值最高的 41 家硬件初创公司里面,有 27 家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智能手环和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受到了媒体的热切关注,但在硬件巨头中纯粹的“可穿戴设备”公司相对占比很小(估值最高的 41 家智能硬件公司里面只占了 3 家,估值也不高)。机器人以及有关生活方式的智能产品的未来似乎更有前景。
全球 11 家估值最高的智能硬件创业公司中,大部分都来自美国,中国只有小米一家入选。
以上这些事实,来自法国人 Cyril Ebersweiler 在美国 TechCrunch 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培育硬件“独角兽”》的智能硬件研究报告。
作者 Cyril Ebersweiler 为关注硬件创业的孵化器HAXLR8R(“HAX”)的创始人。不过他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拥有超过十年的生活经历。其实 Cyril Ebersweiler 早在 2001年就为家乐福做过线上销售系统、在深圳管理过呼叫中心,还在日本做过客户关系管理(CRM)产品。从 2009 年起,他创立了国内的第一家孵化器“中国加速”,开始做起了初创企业的项目投资。而随着智能硬件的关注度上升,他重新在 2012 年创立了专注硬件初创公司的孵化器 HAXLR8R (硬件加速器“Hardware Accelerator”的缩写),并且驻扎在“山寨”廉价产品林立的深圳华强北,目前已经成功孵化出了 40 多个国内外的初创团队。
工作之外,Cyril Ebersweiler 本人也热衷于总结硬件创业公司的孵化经历。那他的这份研究报告又有哪些干货数据和出人意料之处呢?
以下为报告精华摘要。
智能硬件巨头俱乐部究竟有多大?
作者在报告中把超过 10 亿估值的硬件创业公司划分为一类,称为“独角兽”(Unicorn),估值低于此的称为“马驹”(Pony)。
报告估计,最近十年全球的硬件创业公司大概在 6000 家左右,而在估值最高的 41 家硬件初创公司中,有 11 只“独角兽”。而他们当中有很多熟悉的名字:智能手机厂商小米、运动相机产品 GoPro、移动支付公司 Square、出品了多款手环和蓝牙耳机的 Jawbone,虚拟现实设备 Oculus Rift、智能家居产品 Nest 以及耳机品牌 Beats 等等。
从统计意义上看,只有11家“独角兽”公司似乎比例太低了,但是有分析师指出,其实这个比例已经比软件公司高了(软件公司的比例只有0.07%)。
不管是给已有的产品设计一个新的连接还是设计一个全新的产品,原型设计现在已经变得容易多了。电子产品的原型最初可以像Raspberry Pi,Arduino和Spark Core这样的平台上完成。连接问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蓝牙、Wi-Fi和云平台来完成。甚至电路板的原型设计也变得更容易了,因为PCB打印机越来越多,产品更新换代所需要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了。再加上现在又有了3D打印,形状设计问题已经变得相当简单了。
最后,进军市场和批量生产也就变得更简单了,通过有迹可循的方法以及诸如中国深圳硬件供应链对创业公司的开放。
所以智能硬件领域近些年投资的猛增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并购为主的智能硬件领域
目前只有一个巨头 GoPro 实现了 IPO,其收购估值超过了11亿美元。最大的收购案都是由软件公司主导的:Google 收购了 Nest、Dropcam、Boston Dynamics,Facebook 收购了 Oculus,以及亚马逊收购了 Kiva Systems。对于软件公司,收购硬件创业公司比自己建立硬件事业部容易多了。
苹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硬件公司,基于商标和技术的考虑也收购了一些硬件公司,像 Beats 和 PrimeSense。其他的巨头像微软、Adobe、Autodesk 也在参与这场硬件收购游戏。
社区工程师、Spark Plug Labs 的创始人 Madelynn Martiniere 说,“我们很少看到有硬件公司实现 IPO 的部分原因是,这些公司经常是以产品为中心的,这意味着他们必须足够快地推出下一代产品来打败不断冒出的竞争对手。因此要成功实现 IPO,这些硬件公司需要建立一个快速创新的生态系统来不断推出新产品,而不是只有单一产品。”
B2C多于B2B,但智能硬件产品不总是面向大众市场的
B2B硬件过去常常以元器件、服务器和基础设施统领从互联网到运营商的技术空间。今天的消费硬件公司通常要求用更少的投资,更少的资本支出以及对技术和市场的敏感性,来获得成功。
由于原型设计变得更简单,早期投资比较感兴趣,使得硬件创业公司的数量增长的比较快。单单HAX,就已经投了50个硬件创业项目,明年还会增加30个,大部分为B2C.
其实,B2C也不仅仅面向大众市场,根据 Madelynn Martiniere 的观点:
“大多数时候,创业公司关注于创造大众市场的硬件产品,实际上最好的方法不是这样的。要想创造一款适合于所有消费层次的大众化产品实际是几乎是不可能的。最成功的硬件公司会从一个相对容易成功的点进入占领一定的市场,然后再找新的方法和已有的设备交互。”
可穿戴设备并不是智能硬件领域最大的玩家
有趣的是,在智能硬件巨头俱乐部中,“可穿戴设备”也不是一个很强势的品类。从公司的估值来看,在 41 家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当中,上榜的仅有4家。除了10亿俱乐部里的Jawbone(其三大标志性产品是蓝牙耳机、扬声器和智能手环),其余三家都排在了队伍的末端,无论是监测运动和健康数据的 Misfit、Fitbit 智能手环还是智能手表 Pebble。
Cyril Ebersweiler 认为,我们似乎已经越来越难区分不断涌出的智能手表和运动追踪器了,它们的数量实在太多了。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 HAX 没有投很多钱在这些可穿戴设备上而偏爱机器人和其他生活方式的智能产品上,尤其是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我们最新一批项目中,超过半数都是投给了机器人。
大多数智能硬件创业巨头来自美国
不一定来自硅谷。美国受益于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强大的早期尝试者人口、数量众多的角色原型和一个由企业家精神支持的生态系统,诞生了最多成功的硬件巨头。
对于来自日本、韩国的工程师,尽管他们在消费电子产品设计方面有强大的能力,但他们还是喜欢拥抱像索尼、松下、三星或者LG这样的大跨国公司。
在中国,尽管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供应链的绝对优势,但是中国的工程师们对硬件并不感冒。反而是软件似乎更有吸引力,因为在软件领域从游戏、电子商务到旅游、招聘、搜索网站,不断刮起IPO的旋风。
所以在全球 11 家估值最高的硬件创业公司中,大部分都是美国公司,中国只有小米一家入选。这对于有着“硬件创业之都”美名的深圳来说,是一件需要值得思考的事情。
由于我们孵化器项目的帮助,HAX看到数以千计的文献上的创意得到了应用。我们已经投资了的50个项目中,有60%来自美国和加拿大,20%来自欧洲,还有20%来自亚洲。明年这个比例会有什么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
在中国行不通,但众筹的确是个伟大发明
众筹平台是一个发布产品的好地方,但是发起众筹的公司没有很多能成为大公司。
FlyBridge Capital 的普通合伙人 Matt Witheiler 说,“支持者是想买一个产品,投资者是想买一个创意,很多产品产生一大堆需求却得不到风险投资的支持。”
众筹已经诞生了一个巨头 Oculus,越来越成为硬件创业公司把产品推向市场的策略。随着平台的成熟和支持者有关有价值项目的知识的增加,众筹的趋势应该会得到加强。
Dropkicker就是这样一个培植好的项目的众筹网站。该网站的其中一名创始人Michael Ciuffo指出,“我们发现很多在众筹网站上骗人的项目能成功筹款都是由于缺乏经验的人们高估了他们的能力造成的。”随着平台的成长,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观察者能监督平台上的项目。
HAX投的23个项目是通过众筹平台发布的,平台会给项目带来早期的销售和早期购买者的市场反馈。通过这种方法,仅仅花了2.5万美元,我们的几个项目就成功的进入了市场,跟过去花费大量资金推出消费电子的方式大不相同。众筹时代,大部分的项目可以更好地得到风险投资。
“在中国,众筹需要重新寻找一套商业模式。”Cyril Ebersweiler 同样认为把生根在西方的众筹原封照搬在中国并不合适。
几乎没有智能硬件公司不做软件
HAX经常被问到有关中国和IP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如果你是成功的和容易被复制的,那么就很容易被复制,所以不要做容易的事情。”在专利之外,IP形成于发杂的技术、软件、算法和一个开发者和用户组成的社区。
当一些消费产品公司像 Beats 和 Jawbone 重视设计和商标时,软件通常是最重要的资产。
提出一些高深的技术,像 PrimeSense、Kiva Systems 和 Boston Dynamics 提出的技术,是一个典型的保持高大上的方法。但是有些情况下,像Square的案例,如果硬件本身相对于软件和该生态系统来说无足轻重,那么这个硬件离死掉也不远了。
围绕产品建立的社区是一项强大的资源:像MakeBot和它的Thingiverse, Oculus、像谷歌眼镜(Glass)、Spark及Leap Motion和它们的开发者社区,甚至像小米和给它贡献了很多宝贵回馈的“米粉”。
再者,数据能帮助创业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获得高价值的信息,创建非单一硬件商业模式,会更容易成功。Nest、Dropcam和Fitbit就属于这样的公司。
小荷才露尖尖角,智能硬件产业成长加速度
小米、Nest和Oculus成为巨头不过用了几年的时间。小米和Nest都是由很容易接触到资本的行业大佬创建的,但是Oculus是由草根成长并迅速飙升的。
这也是HAX从2012年开始专注于硬件领域的关键原因:这个领域不是说你进入得够早东西够便宜就行了的,很关键的一点是可以达到很高速的成长。一个项目能否快速成长是我们是否看好的一个重要因素。
巨头是否还会诞生,我们将继续观察。但是很明显的是,如果没有发布产品就一定成不了巨头。几乎所有的硬件巨头都能按时交付价值上百万美元的产品,除了Magic Leap。
不过,我们相信在关注硬件公司的早期创业,给他们以更多的支持,可以让他们免于产品缺陷、产能不足、市场不够或资金匮乏而早早死掉。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的硬件创业公司成为“马驹”或“独角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