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三足鼎立初显 可穿戴产业谁主沉浮

作者:郭俐君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日期:2014-12-31 14:30:54
摘要:虽然智能穿戴设备被吵的一片红火,但是似乎推崇它们,甚至甘愿掏腰包的人也只有宅男极客们。对于姑娘们而言,极丑的外形看一眼都会后悔几个时辰。但是,如果我告诉你LV推出了合作款健康手环,而且只要100美金,你是否会对智能穿戴设备动心不已呐?

  “壮志未酬”丝毫没有消减谷歌眼镜对于可穿戴设备的里程碑意义。2012年4月,正是由于它的诞生,一个持续进化、兼容并包的可穿戴产业才得以进入大众视野,并开始了一段从野蛮生长到韧性成长,直至日渐理性的历程。

  两年时间,谷歌眼镜本身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可穿戴产业却从小众眼中的炫酷概念跃升为大众心中的超级蛋糕,并引得资本与实业扎堆进入。

  苹果、微软、谷歌、三星等国际巨头逐一登场,百度、盛大、阿里、腾讯等国内互联网大佬争相布局,联想、华为、中兴、酷派、OPPO、小米、魅族等手机品牌频频加码,血统各异的行业新贵鱼贯而入……热闹属于这个新锐而奇妙的生态系统。

  偌大一张棋盘,瞬息万变。“谁能率先聚焦价值,谁就能率先突围”,智能穿戴产业专家陈根如是说。

  果断商业化

  “可穿戴设备这个孩子从出生的那天起,没有母乳,连奶粉都没有准备好。”在陈根看来,在产业链、商业模式、用户认知都欠缺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能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勾画出商业化的轮廓,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陈根表示,2013年可穿戴产业在移动互联网的趋势下站到了风口上,资本、人才、媒体、创业者们纷纷涌入,整个行业就如“猪站在风口上”。进入2014年,各种应用产品相继推出,其中一部分可穿戴设备较2013年的出货量增长了500%。

  以有盛大背景的上海果壳电子为例,其不久前推出的果壳智能圆表在国内外引发轰动,在国际知名众筹网站Pozible上也获得了496万众筹金额。据果壳电子可穿戴CEO许鹏透露,“除了中国的消费者之外,接近三分之一的预定量来自全球其他地区的消费者。相信中国企业有能力在可穿戴这个新兴市场与国际巨头们竞争并取得不错的表现。”

  据市场研究机构JuniperResearch预测,2014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可达1000万台,到2018年有望实现1.3亿台规模,占全球市场的四分之一,具有十倍成长空间。

  海通证券的研究报告也认为,2014年是可穿戴设备高速启动的元年。新品集中上市,整体需求上扬;强势开发平台推出,提升整体效率;苹果AppleWatch的推出将带动整个行业在屏幕显示、软件应用等升级;资本在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上的聚集,促使传感器、芯片等配套厂商推出专属的方案或产品,让产业生态持续完善……

  在中国可穿戴设备委员会主席林伟看来,中国可穿戴设备的产业链并非不成熟。发展初期,国内做可穿戴设备的厂商主要是初创企业,其在资源、供应链、资金等方面的掌控能力较弱,致使外界看来可穿戴设备的资本与市场之间节拍走调。随着优秀团队和大型企业的加入,市场理性回归,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不靠谱的项目很难获得资本青睐,这说明二者是合拍的。可穿戴领域是中国电子产品少有的和国外差距很小,甚至是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林伟认为,可穿戴设备有希望替代智能手机,成为下一个互联网金矿。

  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最好的时代即将来临。

  版图初探

  可穿戴设备大规模兴起的重要节点,在于大型生产商加入这个热潮,并逐步形成带有明显地缘优势的产业集群。在这一点上,业内人士的看法趋于一致。

  众所周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和以四川、陕西为主的西部地区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以此相吻合,诸多可穿戴设备生产企业也布局于此。

  林伟比较看好北京和深圳。在他看来,集聚了科技人才、媒体平台、消费实力等优势的首都不容小觑。目前,以小米、360等为代表的知名企业正积极布局市场,以奥图科技等为代表的创业公司也个性彰显,北京发展可穿戴设备的热潮迭起。

  而深圳无疑是可穿戴设备企业的最大聚集地,当地涉及“可穿戴”的企业上千家,其中小微型企业约占总数的80%。国内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主要分布在华南,依托这一优势,深圳已初步形成由创客团队、小微企业、上市企业构成的可穿戴设备发展梯队力量。

  “在可穿戴设备领域,深圳是中国最大的研发生产基地,拥有从传感器、柔性原件、终端设备、交互解决方案的完整产业链,华为、中兴、宇龙等龙头企业在国内率先推出智能手表、健康配件等可穿戴设备,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深圳市投资推广署署长王有明认为,深圳有可能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可穿戴设备产业的爆发地。

  “相比之下,上海惯于走高大上的路线,做可穿戴的话,在‘量’上要费些周折。”林伟说。

  上海市经信委一位人士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他表示,从产业成长环境来看,张江园区聚集了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优势产业,与智能穿戴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在优势互补中,企业很容易切入终端设备+云处理+软件+服务的全新发展模式。

  “今年6月,上海穿戴式智能设备创新联盟在张江成立,吸纳涉及运营商、终端、芯片、科研机构、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将打造成沪上首个可穿戴智能设备的产学研互动平台。此外,第三方设计企业(DesignHouse)在沪成片怒放,极具震撼力。完善的配套使得果壳电子这样的典型企业,能潜心自主研发,积极创新,迅速成为业界翘楚。未来几年,这里有望诞生更多可穿戴设备领先企业。”该人士表示,果壳电子的新品果壳智能圆表引爆市场并被《新潮电子》评为“2014年度最佳智能手表”,说明上海可穿戴既能高大上,也能接地气。

  上海浦东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推进中心的郑丽兰也表示,“一个企业、一个地区如果能抓住新产业的发展先机,就有机会迅速崛起。浦东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实力发展智能穿戴产业。”

  业内人士认为,就目前情况而言,三地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各有利弊。北京技术研发实力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缺乏市场广泛认可的代表性产品;深圳不少厂商搞硬件出身,缺乏互联网思维,产品与硬件配置处于模仿阶段,须在创新上加码,培育有影响力的设备终端企业;“果壳电子一枝独秀”是上海的优势,也是上海的软肋,虽然不少创意十足的第三方设计企业正积极转型切入可穿戴市场,但多数还是采取OEM模式,且缺乏更接地气的产品。

  “此消彼涨,很难说谁更好。可以笃定的是,扬长避短、融会贯通之后,惊喜总会不期而至。”该人士说。

  群雄并起

  惊喜总会来临,但杀手级的应用将出自哪家之手,抑或说,日后最伟大的公司将来自软件阵营还是硬件背景?

  平安证券的分析师表示,未来可穿戴产业主要有三大利润空间:硬件销售、软件平台与应用开发、大数据相关服务。“硬件销售是可穿戴设备全面铺开前的主要赢利模式,软件平台与应用开发蕴含巨大商机,相关软硬件发展成熟后,大数据价值将凸显。硬件铺开后将会是软件的盛宴。”该分析师表示,虽然目前来看,国内原创性和创新性还有待加强,但本土科技厂商已经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创新势头。

  “软硬融合、跨界应用等特征,注定可穿戴设备需要一个足够长的产业链。对于企业来说,沉下心来做产品才是关键。”果壳电子可穿戴CEO许鹏表示,尽管果壳电子被美国商业杂志《快公司》评选为2014年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十大公司之一,但果壳电子更像一个慢公司,希望通过潜心雕琢把智能可穿戴设备里的“可”做到极致。

  放眼全球市场,被誉为行业风向标的苹果,在可穿戴设备上的表现略趋保守。其在WatchKit上所展现的老辣布局和创意空间,并不足以抹平业界对于它“锐气渐失”的抱怨。而微软、谷歌等的表现也是改良多于革新。相较之下,三星、LG外表激进,但骨子里仍有举棋不定的考量。

  “就国内企业而言,最有可能成功的还是百度、盛大等互联网巨头。除了在大数据等方面的优势,它们具有为用户提供更加本土化操作系统的可能,并能据此推广增值服务。”海通证券的分析认为,态度很关键,积淀更重要。国内可穿戴设备仍处在市场培育阶段,联想、百度、果壳电子、华为、咕咚网、映趣科技、土曼科技、九安医疗、宝莱特等将成亮点。

  “接下来五年将会是黄金五年,当然有小米的存在有人会认为是最坏的五年。在极短时间内达成了空前品牌力效应的小米有望成为出货量遥遥领先的企业。”虽然林伟比较看好从互联网转过来的企业,但他坦言,如果硬件企业能与互联网携手合作,前途也未可限量。

  作为一个新兴的互联网公司,小米很轻、生产制造环节外包,却拥有优秀的整合营销能力,这一点令小米收获赞誉也饱受质疑。相比之下,略显厚重的联想,有自己的研发、生产、制造等所有环节,在收购摩托罗拉之后,联想有望推出具有震撼力的可穿戴设备。而果壳电子似乎介于二者之间,身后有盛大这一巨头撑腰,不乏品牌沉淀;互联网思维下,营销新意十足,且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团队基因好,软硬兼具,技术相对成熟,产业链资源丰富。果壳电子推出的智能圆表如果能顺利破局,未来可期。

  “硬件公司容易忽略软件的叠加性和更新性,软件公司则在硬件生产、渠道建设和售后服务方面有所欠缺,时下可穿戴细分领域最大的问题在于产业链各环节脱节,无法让所处产业链形成闭环运作。”招商证券的资深分析师说,除了软件方面将建立各自的生态圈,在硬件方面优胜劣汰的趋势也将加剧,行业的准入门槛将由此提升。

  事实上,随着可穿戴终端从孤岛走向融合,可穿戴市场的竞技将更加多元化、细分化、整合化。“市场早已不是两年前的市场,洗牌即将开始,少抱怨、做自己最擅长的,是企业的当务之急。只有放下固有想法,主动拥抱对方,才能减少试错成本,共同成长。就可穿戴而言,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差异不那么大,甚至在同一起跑线上,有个性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林伟的建议极其中肯。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