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遭遇瓶颈:忽视了最应关注的人群
可穿戴设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成熟期,我们看到市面上已经出现了数百款各种各样的可穿戴设备。然而,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功能貌似有些千篇一律,大多都是些专注行走步数、热量消耗、运动距离和心率等数据的产品,而这些数据究竟有用么?
国外科技媒体《连线》杂志网络版日前发文对可穿戴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瓶颈进行了剖析,文章认为大部分可穿戴厂商和开发者太过重视健身用户的需求,而忽视了慢性疾病患者这一最应关注的人群。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随着“物联网”概念的逐渐普及,我们也看到计步、睡眠追踪和活动记录等功能开始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上,但是我们却没能看到采集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究竟有哪些。当可穿戴设备厂商们在乐此不疲地向这个日趋饱和的市场推出差异化甚小的产品时,他们所主要面向的年轻用户群体实际上对这些设备所采集到的体征数据并不感冒,因为他们大多身体健康,无需时刻对这些数据进行监控。
相反,那些真正需要这些数据监测技术的人群(包括老人、慢性病患者、穷人等等)却被“无情”地忽视了。大部分可穿戴厂商貌似更加关注那些喜欢锻炼身体的高消费群体,而不太喜欢与FDA(食品药品管理局)和HIPPA(医疗电子法案)等权威机构进行沟通,但实际上医疗市场是绝对值得他们为之关注的,要知道每年投入到慢性病医疗的资金高达2万亿美元,这一规模是普通消费市场所难以达到的。此外如果可穿戴厂商能够重视这一市场,还有望撼动整个医疗体系。
在上月举行的华盛顿Wearables + Things大会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可穿戴和增强现实等行业的成熟发展,同时也看到了多款卖点十足的可穿戴设备,比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20多岁学生彼得·李(Peter Li)所发明的能够准确测量俯卧撑次数和跳跃次数的健身手表。耐克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嘲讽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手表产品所采集到的行走步数、体温、血液含氧量等体征数据对于人们的运动表现而言无关紧要,同时还指出运动表现智能算法的重要性。此外,阿迪达斯展出了能够监测佩戴者心率的生物识别运动文胸,这说明至少已经有厂商开始研究特定消费群体的具体需求了。
但随后高通旗下子公司高通生命(Qualcomm Life,该公司主要研制可穿戴设备所需的半导体芯片)的业务拓展主管卡比尔·卡萨古德(Kabir Kasagood)登台发表演讲,他建议可穿戴厂商不要再围绕运动追踪设备“团团转”了,而是多去研究一下医疗行业的规范以及监管机构的要求等等,“厂商的产品研发方向也已经变得成熟起来了,”卡萨古德说道,“如果你真想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那么就去拥抱FDA,去弄清楚HIPAA是如何运作的,确保你的设备能够连接到用户的电子医疗记录,并且遵守所有医疗方面的法律法规。我认为目前这个领域极度缺乏创新,而我宁愿不去关注健身领域,而是去着手解决与健康相关的问题,这才是这个行业正确的发展方向。”
当时台下观众的反响却相当冷淡。毕竟机构的监管令人讨厌,临床试验时间也非常漫长,同时将设备与既有的医疗系统进行集成也是一件相当无聊的事情,这其中还牵扯到对用户数据的安全要求和限制。似乎为了证明这一观点,iStrategy Labs 的营销主管随后就展示了一款名叫Dorothy的鞋夹,用户在佩戴之后只需连踩三下脚后跟就能打电话给叫车应用Uber,这款比较有创意的产品随后引起了与会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截至到9月30日,市面上共有266款可穿戴设备(包括188款属于健身可穿戴设备),其中 有23款已经被淘汰出局。从硅谷到旧金山、从奥斯丁到麻省理工,年轻、健康、高学历的创业者们(多为男性)都在为像自己一样的用户开发一些用处不大的应用和设备。实际上我们目前所使用的大部分信息技术都是以这一方式开始的,不管是个人电脑还是互联网或社交媒体。最初在自己家中所研发的技术先是被早期采用者所接受,直到自己的老妈也加入到用户大军中来。
硅谷假设健康和保健领域的技术也将会遵循类似的趋势发展。但如果你从资金投入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且真正了解那些从健康和保健技术中获得益处的用户,上述这个假设就会不攻自破。可穿戴设备的使用和互联网或智能手机的普及方式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有调查数据表明美国地区拥有活动追踪设备的用户中已经有一半不再继续使用,另有三分之一的用户在用了不到六个月后就将其束之高阁或送给自己的亲友。
那么有哪些用户会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长期测量和追踪呢?答案是“患有两种以上慢性病的人”。来自皮尤基金会的一项研究表明,45%的美国成年人都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而在没有身患慢性病的人群中,只有19%在追踪自己的健康指标;患有一种慢性病的人群有40%在追踪自己的健康指标,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病的人群则有高达62%在追踪自己的健康指标。到目前为止,今年投入到可穿戴医疗设备上的资金规模已经达到28亿美元,预计这一数字在未来五年内将增至83亿美元。如果将2014年售出的所有健身手环和智能手表的销售额乘以六,都赶不上美国血糖测试试纸63亿美元销售额的规模。
患有慢性病的人是不会突然放弃佩戴追踪设备的,毕竟这种实时的追踪和测量能够让他们远离医院。但即便如此,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对这个群体的需求熟视无睹,宁愿在黑客马拉松上造一些毫无实际意义的小玩意,也不愿在上述领域中进行创新来为更多应该获得帮助的人们开发对应的应用和设备。
作为可穿戴领域的厂商或开发者,有时候需要扪心自问一下,看看自己究竟是担心与医疗监管机构发生摩擦?还是不愿意为那些不喜欢自己的人开发相应的技术或产品?想一想那些行动不便的肥胖型糖尿病患者、记忆力衰退的孱弱老年人以及距离医院很远的慢性病患者吧,大家是不是应该更加重视这些有着硬性需求的弱势群体?而我们的发明家们是不是更应该去迎接被老龄化和慢性病所困扰的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呢?还是宁愿去发明一些类似Dorothy鞋夹那样毫无实际意义的无聊产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