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IC卡标准角力 支付结算市场将如何开放
人民币清算市场开放大门正在打开,但此前埋下的技术壁垒现在水落石出,俨然成为障碍所在。
在10月2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为扩大金融开放,加快推动国内银行卡市场和支付市场创新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优化消费环境,会议决定:放开银行卡清算市场,符合条件的内外资企业,均可申请在中国境内设立银行卡清算机构;仅为跨境交易提供外币清算服务的境外机构,原则上无需在境内设立清算机构。
记者此前获悉,央行已将有关银行卡清算市场准入规则的方案上报国务院。该方案包括线上和线下跨行交易清算规则、发卡标准、账户管理标准及申请成立卡组织的准入门槛等,这将打破由银联独家经营多年的境内跨行交易清算市场。
技术障碍成为国际卡组织进入中国市场绕不开的门槛,即PBOC3.0的国家标准是否与国际EMV标准兼容。自2010年起,银联不再批新的双标卡(此前国际卡组织通过与银联合作发行双标卡拓展中国市场),双标卡逐渐淡出,国际卡组织在中国开展业务只能发行在境外使用的美元单标卡。
同时,为降低磁条卡的伪卡欺诈率,在国际卡组织推动的IC卡迁移计划下,中国也在积极广泛地组织实施“换芯计划”。按照国务院关于银行卡产业升级的五年规划和央行的要求,到2015年1月1日金融IC卡将全面取代磁条卡。
金融IC卡遵循的国家标准PBOC3.0是建立在PBOC2.0的基础上,后者等同于银联标准。在2005年设立时,由于境内只有银联一家跨行清算机构,并未考虑到对外开放的政策预期,这个标准目前只有银联适用。
来自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银联芯片卡(俗称金融IC卡,具有闪付功能,即非接触式支付)累计发卡量突破10亿张。目前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是实现非接触支付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各卡组织和移动商力推的一种支付方式。
“最大的问题,是国家标准和银联标准混在一起,而国家标准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可覆盖所有卡组织的标准。技术上没有任何难度,在于监管当局如何平衡利益。”一位万事达人士对此评价。
一位VISA专家告诉记者,如果国际卡组织进入中国,技术上做一些开发也可实现PBOC3.0的应用,但整个终端设备包括POS、ATM等都要升级,行业改动成本较大;如沿用国际卡组织以往通行的标准,现有终端稍加改造就可使用,“最理想的是只有一个统一标准,这样银联走出去、国际卡组织进来都方便,否则大家的改造成本都高。比如银联走出去,也要按照PBOC3.0标准升级改造境外终端,很麻烦。”
央行有关人士坦承, PBOC3.0这一中国标准对银联走出去也有技术障碍。
“眼下这个技术障碍,也使得国际卡组织得多花几年时间开拓中国市场,必须要找一个平衡点,可以平衡各方利益,否则WTO会说中国在制造新的壁垒。”一位外卡组织人士称。
“并非不能调和,可通过软件弥补的方式让双方均能识别。有关各方已经坐下来谈对接的方法,只是最终结果还没有具体时间表。”央行人士表示。
芯片卡迁移
为提高安全性,国际卡组织在2000年就颁布了银行IC卡的国际标准,即EMV标准。IC卡迁移,全球所有卡组织包括万事达、VISA、中国银联等都需要逐一改造终端设备(包括POS、ATM、非现金支付终端等),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中国的芯片卡“大迁移”始于2011年。2011年3月央行推广金融IC卡,包括公共领域应用、受理终端改造、电子现金跨行圈存、关闭降级交易等工作,目前受理终端的升级改造已完成。银联数据显示,金融IC卡达10亿张,95%的ATM机可接受,受理环境基本成熟。
不过,外界对金融IC卡采取PBOC3.0技术标准一直持有质疑态度,即是否和国际卡组织通行的EMV标准兼容。这个问题由来已久。
金融IC卡采用央行在2005年3月颁布的《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V2.0)》(PBOC2.0标准),其前身为1997年底由央行颁布制定的PBOC1.0标准。PBOC2.0标准补充完善了电子钱包/存折的应用功能、借/贷记卡应用功能、个人化应用指南、非接触式IC卡通信接口标准;2010年央行增补了小额支付、非接触式执行规范等方面内容,重新颁布了PBOC2.0标准。2013年2月,央行颁布了最新标准PBOC3.0标准,即中国金融IC卡的国家标准。
业内认可的是,央行推出的PBOC2.0和3.0依据了国际EMV标准。“只有如此,外国人持有的金融IC卡在中国才可通用。”前述央行人士称。
万事达中国区前总经理、美国第一资讯大中华区总裁陈启彰表示,VISA、万事达、JCB等国际卡组织的技术标准基础都是遵循EMV标准。从技术和业务角度来说,银联、VISA、万事达在受理环境、操作流程度都没有差异,只是在上层加载的应用软件不同。
“打个比方,90%都是一样的,但是10%不一样,改造投入的成本就不菲。”前述VISA专家表示。
银联产品部门人士透露,一个POS终端改造成本约为几百元,与国际卡组织的改造成本类似。
国际卡组织的游戏规则是,当卡组织进入一个国家的支付清算市场,要么卡组织建立自己的清算渠道、铺设自己的网络,要么租用其他卡组织的网络通道,这取决于卡组织自己的商业选择。近年大力拓展国际市场的银联也不例外,银联选择了自己建立清算网络。
截至2014年6月底,银联受理网络已延伸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银联卡,境外累计开通商户超过1300万户。2013年,银联国际业务总交易量超过6200亿元。
中国银联子公司银联国际人士表示,银联标准金融IC卡与EMV标准相互兼容,有利于银联金融IC卡在全球发行和受理。与境内不同的是,境外市场的发卡行及商户都不关闭金融IC卡的降级交易,存量磁条卡和双标卡可同时使用。
尽管银联在海外发展迅速,但目前这个技术障碍也使得芯片卡在海外的受理区域比较有限。银联国际人士表示,境外市场的银联卡受理终端芯片化改造和完善仍在加快推进中,目前银联芯片卡已基本在全球银联网络实现受理,境外的银联IC卡已超过3000万张。
{$page$}
中国密钥
一位银联专家表示,银联是作为企业履行PBOC3.0这一国家标准的。按照卡组织的规则,未来无论任何一家卡组织,只有建立符合这一国家标准的清算网络,才能在该国境内受理自己的芯片卡。
他举例说,EMV是一个框架标准,欧美市场是EMV标准1,中国市场是EMV标准2。如果国际卡组织要进入中国,涉及两个标准的兼容,要保证其原有持卡人在中国的两个网络上都能用,除了搭建自有清算网络的成本,还需要另外增加改造成本,超出卡组织的预期。
业内人士表示,PBOC3.0也是基于EMV标准设计的,硬件上两者可以兼容。对于目前还无法做到兼容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密钥体系与国际上的密钥体系不同。”北京大学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陈钟表示。
陈钟介绍说,金融IC卡涉及密码和密钥的使用、管辖等。国际上密码算法经过公开征集和验证,但密钥是保护的;中国的密码算法不公开,密码算法和密钥都受保护。也就是说,标准基础是EMV,应用软件是中国标准。
他分析称,EMV标准主要是VISA、万事达共同开发的;中国的PBOC3.0标准,“显然中国政府的思路是通过不同的密码管理方式隔离风险,国内的数据安全自己控制,有自己的标准意味着有自己的主动权。”
对于国际卡组织进入中国,据央行科技司人士透露,中方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国际卡组织须遵循中国的清算业务规则和银行卡系列金融标准,如PBOC标准等;二是出于金融安全考虑,国际卡组织须将转接清算系统放在中国。
对于转接清算系统放在中国,万事达人士表示可以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是直接将卡组织的主机和服务器放在中国;第二种是成立专门中心负责所有品牌卡的清算转接,后台外包服务商设备,服务器在境内。“外卡就和国内卡一样,接受这个机构的清算转接即可。”
央行人士表示,这两种方案目前都在研究当中,采用哪种尚无定论。
央行支付司人士介绍说,持卡人数据不出境的要求一直都有,“这也是中国主权管理的需要”。国际卡组织如果在中国境内没有相应的清算系统,就会把持卡人信息传送到其境外清算中心结算;一旦设立自己的清算系统,即便持卡人在境外交易,持卡人信息也要传送到境内。他分析称,VISA、万事达卡组织巨头是起步成长于美国,清算网络基础设施、清算都在美国,在此基础向全球扩张,不存在跨境交付的清算问题;但后来发展的其他国家的卡组织都会提出一些数据安全管理的相应要求。
对于须按照PBOC标准,国际卡组织颇有异议。前述央行人士解释称,尽管PBOC标准不强制要求,但涉及IC卡的CA根密钥中心,信息安全要求设在境内,利于监管。如果国际卡组织沿用其标准做人民币卡,密钥体系就会相应要求迁入境内,采用PBOC标准利于其快速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金融IC卡的根密钥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方是中国金融认证中心;VISA和万事达则依靠位于美国的CA中心。
在陈钟看来,是否国际卡组织可以兼容PBOC3.0标准,并无技术壁垒,挑战在于中国在制定规则之初,没有考虑未来多机构多组织的市场安排。
单标卡“擦边球”
自2010年银联不再批新的双标卡,国际卡组织的业务空间正在不断压缩,在中国只能发行在境外使用的美元单标卡。
加上IC卡迁移,使得新发人民币卡只能是银联单标卡,原来双标卡的客户等于被置换成银联的客户。“现在我们能采取的策略就是尽量延长卡的有效期,比如新申请的信用卡都设置了五年的有效期。”一位国际卡组织人士表示。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国内市场发卡端,借记卡中银联占97%,信用卡中银联占47%,VISA、万事达占53%。国际卡组织主要针对信用卡领域发展业务。
此前国际卡组织是通过与银联合作发行双标卡,租用银联的清算通道,以人民币结算,Bin号开头是4、5或3。
双标卡即一张银行卡上同时出现两家卡组织标识,诞生于本世纪初,在国际上也较为罕见,是中国还没有对外开放境内清算体系的变通办法。
随着在境外受理环境的逐步完善,银联逐渐跻身国际三大卡组织。今年4月,国际权威咨询机构尼尔森发布报告称,在全球刷卡消费交易方面,2013年银联借记卡的市场份额提高7.38%,达47.19%,成为全球第一的借记卡支付工具。VISA借记卡的市场份额占40.62%,万事达占12.20%。此外,银联信用卡份额也逐年上升至20.39%,而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信用卡份额均有所下滑,分别为39.22%,26.08%、11.79%。
银联和VISA、万事达等国际卡巨头在境外交锋不断。近年,万事达在境外十几个国家封堵银联。此前在2010年8月, VISA曾采取一项“强制性”措施封堵银联的境外业务,令银联和国际卡组织矛盾激化——VISA要求其境外的收单行和商户,从当年8月1日起,凡在中国境外受理带VISA标志的双标卡时,不论刷卡消费还是ATM取现,都不得走中国银联的清算通道。作为应对,当年银联董事会决定停止新发双标卡。
在境内,VISA、万事达已变相开展人民币业务。多家银行发行了VISA、万事达的单标卡,按规定应以美元结算。
在实际操作中,业内人士透露,由于走人民币结算通道费率便宜,也为了鼓励境内持卡人用卡、满足客户的不同配置需求,这类外卡组织的美元单标卡,可利用银行内部换汇以人民币计价结算,这等于打了“擦边球”。对持卡人来说,双标卡只是变成两张单标卡;但对于国外卡组织的突破意义在于,这等于变相在中国境内推进了人民币业务。
接近监管人士说,银行打“擦边球”发美元卡,利用银行内部系统换汇,这种做法可能发生“内卡外抛或误抛”现象。所谓误抛,就是境内本外币卡在境内使用视同人民币卡,却被收单金融机构判为外币卡,抛至外卡组织清算。由于汇率的波动,存在货币转换费的损失。在费率方面,在一笔交易中,外卡商户的扣率通常在2%-4%,而银联卡的人民币商户扣率只有1%,如果走外币结算网络,商户要多付出1倍以上的手续费。
陈启彰指出,以人民币计价内部换汇结算,涉及到“转接的网络是谁的”?
据记者了解,工行今年曾尝试推出双芯片卡,即一张信用卡分别嵌入银联PBOC3.0和万事达EMV两个芯片。但该卡种被国际卡组织和银联两方叫停。银联人士对此表示,无论是双标卡还是双芯片卡,受理时容易造成持卡人和受理商户混淆,不利于商户受理和持卡人权益保护,增加管理的复杂性。
央行人士称,单标卡可界定各自知识产权,也明确了转接清算职责。而一旦对外开放,无论双标或双芯卡,都会面临一个问题:走谁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