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革命给中国带来历史机遇
在全球掀起“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美国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近期再度访华,并推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的升级版——基于物联网技术基础上的“零成本社会”。
里夫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物联网正极大地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率,很多商品或服务的成本已趋近于零,从而在本质上被免费提供。其结果是企业利润枯竭,知识产权概念淡化,传统意义上资源紧缺的观念逐渐让步给资源过剩的思潮。在未来几年,几乎所有的经济领域都将被卷入“零成本”模式。
在日前举行的“2014第三次工业革命高峰论坛”上,里夫金表示,中国应加快向零边际成本社会推进,因为这将“确保其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中的领袖地位,并且为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更繁荣的后碳生态文明铺平道路”。
会议间隙,记者采访了美国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和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巡视员李国斌。
“零成本”孕育新的混合式经济模式
记者:基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你最新提出了升级版——物联网技术基础上的“零成本社会”,请具体谈谈这个概念。
里夫金:“零成本”现象正孕育着一种新的混合式经济模型,将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里夫金描述了人们将部分经济生活向全球性的“协同共有”模式转变的细节。“专业消费者”正在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制作并分享自己的信息、娱乐、绿色能源和3D打印产品。他们也通过社交媒体、租赁商、合作社以极低或零成本的模式分享汽车、住房、服装和其他物品;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基于零成本模式的开放式网络课程;年轻的创业者略过银行这一传统环节,利用众筹模式进行融资,并在新型的共享经济模式中创造替代性货币。在这个新世界中,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同样重要,市场中的“使用胜过拥有”、“合作取代竞争”和“交换价值”概念,正被“共享价值”和“协同共有”替代。
我们正处在这样的时代,需要通过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我们的能源、交通和通讯网络结合在一起,互联网的使用正在慢慢向超级物联网引进。交通、通讯和能源等所有一切都变成数字化的经济,这种数字化的经济将带来零边际成本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物联网的平台,需要能源网,需要信息互联网,需要把整个人类作为整体的联系来从事整体的经济活动。
目前已有近50%的人类可能已经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了,未来的25年中,也许所有人都将会和互联网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与互联网相联系,甚至成为物联网的一部分。比如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三网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通过移动电脑,还可以创造很多的APP,让大家随时可以下载,并且分析这些数据。通过我们专业的计算,还可以让自己融入到整个互联网的价值链中,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生产力,减少边际成本,提供给我们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我们也可以随时将我们的生产与服务共享,而边际成本是接近零的,这就是一种合作协同的经济。
记者:在你论述的物联网技术基础上的“零成本社会”中,为何将能源互联网提到如此高的位置?
里夫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太阳能发电成本是68美元/千瓦时,现在只需要66美分,几乎下降了100倍,我们面临着指数性下降的曲线。按照这样的速度,以后太阳能和风能的生产成本对全人类来说将极低。热能是从地下发出来的、免费的、零边际成本的,我们要将其储存起来,必须有一个能源互联网,需要有合适的基础设施,只要有了合适的基础设施,这些能源对我们来说就都是免费的。
我们有新的商业模式,但也不可能一夜实现,也许在未来的40年我们才能完成。物联网能够给我们带来这样的零边际成本社会。
工业新革命为中国带来历史机遇
记者:基于物联网技术基础上的“零成本社会”,对中国而言可以称之为机遇吗?
里夫金:中国政府层曾提出要建立物联网,用数字能源网,还有数字化的物流和传输网,使中国能源的存储和运输变成一个完全数字化的网络平台,我觉得这将是21世纪技术革新和创新最大的成功。
中国产业结构和整合在过去35年,从化石能源、核能源,到现在的分散型可再生能源,也就是说,中国在建设这样一个分散型的物联网,这需要有基础设施的支持,很多国家在此方面虽然想做风电或者太阳能,但是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在此过程中,这些基础设置的安装、调试和维护也将创造出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工作机会,同时,也可以提升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所以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李国斌:第一、二次产业革命,我们中国人落伍了,但是目前正处在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工程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能留恋于现有的发展阶段,还应注意到,当前全球正在出现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浪潮,对工业发展和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
在此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应做好以下工作:建设和推广企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全面提升工业智能化水平;推动互联网与工业深度融合创新,包括推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鼓励和培育平台经济等商业模式创新等;加快构建新一代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提升现代信息技术产业支撑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