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的商业模式研究:潜力在用户数据
商业模式亟待确定,商业格局也未定局,各品牌在研发产品与服务、探索最优盈利手段的路上,摩拳擦掌,欲在竞争刚开始的时候便一分高下,早早确立市场优势。
可穿戴设备本身就是颇具市场潜力的商品,不过其最大的潜力还不在于硬件产品,而在于通过产品收集到的用户数据以及由数据衍生出的软件产品与服务。从这个角度看,可穿戴设备的商业模式可以说尚未固定,充满着无限可能。
商业模式亟待确定,商业格局也未定局,各品牌在研发产品与服务、探索最优盈利手段的路上,摩拳擦掌,欲在竞争刚开始的时候便一分高下,早早确立市场优势。
从目前市场上已有的主要产品分类来看,市场格局基本呈现几家争霸甚至一家独霸的场面。智能眼镜领域Google一家独大,虽然Google Glass尚在测试性销售阶段,但外界普遍认为它已是目前世界上最智能的可穿戴设备。而智能手表领域,根据调查机构Cabalyst的相关报告,Pebble占据现在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的35%,索尼与三星以29%和23%的出货量紧随其后,三个品牌共占据智能手表市场近90%的份额。智能手环方面,早先Nike、Fitbit与Jawbone共占据了市场的97%份额,其中Nike只占10%。
现在,随着Nike宣布取消Nike+Fuleband的研发与推广部门,智能手环市场很可能是只属于Fitbit和Jawbone两家的竞争。当然这对市场内一些别的公司是个机会,只是除非推出差异化巨大的产品,不然Fitbit和Jawbone已形成的规模优势更可能把Nike原有的市场份额压榨干净。
国内市场方面,国内尚未出现强大自主创新能力的可穿戴设备品牌。现在国内的可穿戴设备竞争主要集中在门槛较低的手环与手表方面:果壳电子推出Geak手表,映趣科技上柜inWatch,百度与咕咚网联合推出咕咚手环……这些产品与现在国际上已有的同类产品功能相似,主打低价优势,但市场接受度还偏低。当然,也有品牌开始进入着眼于有特殊需求的细分市场,挖掘和利用可穿戴设备市场中的“长尾“效应,360推出的儿童安全手环正是个好例子。总的来说,国内市场格局尚不明朗,在“同质化”产品大行其道的时候,很难有品牌独占鳌头。此时只能说,一些已经具有市场口碑积累的老品牌会略具优势。
硬件销售
直接的产品销售无疑是商家获利最快速、有效的方式。为了使商品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可穿戴设备的开发商需在外形设计、功能开发等领域下足功夫——只有外形美观、佩戴舒适、功能强大的设备才能迎合消费者日渐“刁钻”的口味。在这个以用户为导向的时代里,即便是Google Glass这样的行业先锋者都不能仗着“科技领先”的优势摆谱,需要同时推出多种颜色的镜框以满足更多类型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从而最大程度地占领市场。
将可穿戴设备打造成奢侈品,是一些公司正在进行的尝试。通过品牌效应、高级材料和精细手工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商品销售收入。例如,许多高端手表品牌进入智能手表领域,推出贵金属或皮质表带又镶嵌有宝石的智能手表。最近,有报道指出,苹果接连从多家奢侈品手表公司挖掘了高管、设计人员与市场销售专员。外界据此推测,苹果即将推出着眼于高端奢侈品市场的智能手表产品。
但硬件销售的模式并不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收益。可穿戴设备是更新换代急速的电子产品,行业巨头也无法维持其产品的稳定发展周期,产品成熟期与衰退期之间可能只隔着一瞬间。在这样的前提下,商家要时刻警惕,追寻蕴藏在产品衍生线上的商机。硬件在可穿戴设备领域也许才是真正的“附产品”。
另外,就目前来看,可穿戴设备多处“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这几年,大品牌智能产品更新换代的高速度使得消费者对于购买新兴电子产品变得更为谨慎,可穿戴设备的初代产品普遍只进行试验性的推广。当然,这也符合现在强调客户体验,注重客户感受的潮流——只有充分了解用户的感受,商家方敢大规模投产,并进行大投入的市场推广。因此,真正的大规模市场进攻还得寄希望于同款设备的二代乃至三代产品。这也意味着一个产品要等到真正被市场接受所要付出的时间、人力和经济成本都颇为高昂,且风险很大。因此,单一依靠设备销售对于大多数开发商来说一定不是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衍生品销售
除了设备本身,周边产品开发也能带来不错的收入。而且这些周边产品一般生产成本较低,利润颇为丰厚。Ipod Nano 6上市时所配的“表带”就是品牌开发周边产品带来附加收入的典型例子。苹果设计的不同颜色的塑料“表带”以及金属链条式“表带”引起了一大批购买热潮。不过,品牌自己开发的周边产品普遍售价偏高。许多消费者会更愿意以更低的价格购买第三方设计生产的同类产品。
生态系统搭建
可穿戴设备“真正”的主线产品也许是由云端大数据引出的软件与服务。
可穿戴设备开发商可以开发与自身设备配套使用的软件平台,类似于与苹果系列产品联合使用的Itunes。一个拥有丰富软件产品的平台无疑能为品牌锁住更多的消费者。一旦消费者习惯使用这一平台,哪怕之后出现更新的竞争型产品,用户的高转换成本也会为品牌保留一丝竞争优势。苹果系列产品不断成功与Itunes的深入人心不无关系。而Google在推出Google Glass后也像第三方应用程序开放接口,打造属于Google自身的应用平台,帮助品牌在今后的产业发展中掌握主动权。尽管现在多数的设备都靠已经拥有大量用户的苹果IOS平台以及安卓软件平台,但“另立门户”也并不是不可行,只是成本不低。
除了平台,软件的开发也可为品牌带来收益,同时也是夯实品牌软件/服务平台的其中一步。只要开发的软件是确实有用、有趣,最好还是个性化的,那么消费者一定乐于掏腰包来购买。
个性化的远程服务也是紧跟而来的又一商机。通过设备收集到的数据在上传云端后为远程提供个性化服务奠定了基础。个性化是服务收费的一个前提。只有服务是个性化的,那么用户才有购买的欲望。这在“产品免费、服务免费”的互联网时代尤为重要。运动手环如果根据数据为用户提供远程健身私教服务一定能让许多工作忙碌却又注重锻炼的消费者乐意花钱。同样的,医生通过佩戴式健康检测设备收集的病人数据为远在他方的病人诊断、开药也是一种可以收费的个性化服务。
精准广告投放与收费数据库
因为设备本身可以收集到用户的许多私人数据,这对于众多企业与机构来说可是个不小的诱惑。随着大数据的充分利用,企业寻求更有效率的广告投放,把每一分钱的投入都用在刀刃上。除了一些功能型广告可以利用大数据精准投放在具有特定需求的顾客群体上,未来,可分析人类情绪以及所处环境的设备还能让广告被投放在用户最轻松、悠闲,最有观看广告可能的时间段中。
同时,设备收集到的大数据还可为特定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数据支持,从而产生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病人使用健康监测设备所产生的数据,可能可为疑难杂症的研究提供病例——医院及科研所会对这样的数据充满兴趣与购买欲望。
另外,一些设备所收集的用户生活作息、消费习惯等信息,也可帮助餐饮行业、零售业等行业推出更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及服务。企业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提升赚钱几率的机会。这时,可穿戴设备所打造的大数据库无疑成为了最有前景的商业咨询顾问及智库。
由此不难总结,数据的密度与准确性决定了设备能够带来的广告收入以及数据销售收入的多少。因此越多人使用设备,也就意味着数据库的规模可以越大,从而数据分析的精确度与可参考性都可越高,也就能带来越高的经济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