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分析盈利:最快十年才能实现
继电脑和手机之后,谁能成为接入互联网的第三极?
去年下半年,有部分开发商为了能成为这“第三极”,推出了诸如“智慧城市”、“云服务”等一系列能够接入互联网的产品和服务平台,希望借助房子这一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来记录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消费习惯和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更精准地推出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但事实上,要实现这些功能一点也不容易。即使存在盈利可能,要花多少时间才能积累足够大的数据库也是个问题。高力国际物业及资产管理服务高级董事陈国华告诉记者,“数据保密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要在内地建立一个围绕个人一生的数据库,预计最快也需要10年以上。”
前提:物业公司要成为服务平台
资深互联网评论员谢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一些房产企业在互联网方面的功能尝试,目前已经部分实现,主要集中在智能家居方面。通过与电器厂家合作,打造更智能化的生活方式,居民可以用智能手机操作家里的各种电器。
事实上,许多开发商都拥有一批待开发的数据资源。开发商、物业公司、业主等在长期的互动中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而对于建材商、电器厂家、金融服务提供商甚至零售商来说,物业管理公司不仅是一个精准推广的渠道,更有可能创造出线上与线下的一个交汇点。
一个社区的居民构成情况数据最直接的效用,就是可以帮助开发商了解什么样的配套服务更适合出现在社区内。这是最“原始”的大数据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区的概况,但并不能帮助开发商获得收益,因此必须对数据利用进行升级。
数据的获取并非易事。首先,居民的生活细节属于隐私,在获取之前需得到对方的同意。其次,如何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数据?这并非开发商的专长。
谢文告诉记者,开发商需要与互联网公司合作,“购买”可能是最便捷的方式。但新浪、腾讯、淘宝这样的超级数据库基本上不愿意出售类似的数据,“购买”难度很大。
“新浪微博的大量数据并非凭空得来,而是因为他们先向用户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谢文说,同样的,开发商、物业公司需要为居民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才能获得更多的数据。但到目前为止,多数物业管理公司还不是业主生活所必需的平台。
数据积累和套现的难题
点融网技术副总裁孔令欣表示,针对社区的一些营销服务,不需要运用大数据就可以做到。比如在高端住宅区,吸引豪华汽车、奢侈品的营销推广自然会比较容易。如果要更明确一些,观察社区里车辆的品牌其实就可以知道了。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指的是大量的、多样的数据,要能够描绘核心用户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对于房地产商来说,他们要获得用户的许可,需要建立与互联网、运营商的合作,并不容易。中国目前的环境还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要精准到社区,要求就更高了。
“开发商任何针对细分人群的数据研究都是有价值的,不论是引入服务商,还是进行商品的推广,相比以往完全不研究的状态,目前是有所提升的。”孔令欣说。
开发商、物业服务商完成了对数据的研究后,开始从中挖掘价值。
深圳的彩生活服务集团是一家互联网模式下的社区运营服务商。居民家里需要什么商品,通过移动App或互联网登录社区服务系统可以在线支付,由社区商店负责配送和服务。
彩生活与光大银行合作发行了一张集门禁、停车卡、储值卡于一体的社区卡。居民用户可以用这张卡在线上线下刷卡购物。服务集团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如每个月向居民推一款水果,早上从产地直接采摘,晚上送到业主家里,价格比超市便宜。
彩生活利用互联网平台及APP系统,以社区为中心辐射一公里微商圈,集成衣食住行等各领域商户服务资源,推送活动信息。
但截至目前,这些数据还没有形成足够规模的数据库,更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大数据,对很多企业来说,运用价值不大。这也意味着,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些数据还很难通过交易来盈利。即使存在被交易的可能性,但鉴于业主的隐私要求,物业管理公司也不能随便卖掉。
“最理想的情况是,展开新一轮类似"搭车软件"的商机—由各生活服务供应商提供优惠给业主,而回扣给开发商和物业。”高力国际陈国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