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式开通信用大数据平台 可获"信用名片"
4月30日,在上海正式开通的信用大数据平台,可能影响到所有市民、企业以及政府的工作方式。在专家看来,借助该平台提供的信息,以及一系列制度安排,诚信将不只是一种道德评价,而将成为社会治理和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提升城市软实力。
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目标是为在沪企业和个人建立完整的“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从筹备到试运行的一年多时间里,信用平台已汇集来自60多个部门、机构的信用数据近3亿条,接受查询250万次。改变正从小处开始,并向方方面面辐射。
个人、企业获新名片
这两天,上海图书馆的电子办证系统正在进行一次升级,目标就是和上海信用平台对接。副馆长周德明说,如果顺利,大概一个月后,全国第一张不要押金的借书卡就能送到读者手中。届时,只要经读者授权,上图能马上得到他的个人信用报告,没有负面记录的读者现场就能免去100元押金。
这个平台目前对接了上海50个行政机关、7家公用事业单位、9个社会组织以及法院,将原本散落在各处的1000多个与企业或个人信用相关的信息事项“串珠成链”,并用一个对外接口,将公共部门形成的个人或企业的信用记录提供给上图等查询方。
目前,政府部门正努力成为信用管理的率先尝试者,在公务员招录用、居住证积分、律师管理等许多领域,第一步就是查一查当事人的信用报告。同时,上海也倡导社会各界使用信用档案,比如,鼓励招聘企业和应聘者互相摸一摸对方的“信用底牌”。
在一些领域,信用的管理效应已体现得非常明显。去年开始,上海把地铁逃票行为记录纳入信用平台,执行一段时间后,逃票现象同比减少了六成。
助推经济“升级版”
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是目前国内覆盖信息提供单位数量最多、数据最全的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之一。上海市银监会负责人张荣芳说,金融机构目前对创新型小微企业非常重视,没有信用体系,只靠抵押贷款,小微企业很难得到资金。
此前,央行通过垂直梳理,也在金融领域建立了征信体系。但张荣芳说,与金融内部“条”上的信息相比,商业银行更需要按“块”梳理(地域范围)的信用信息,这能对贷款申请人有更全面的了解。这部分信息,比如工商年检、纳税情况,以及法院判决是否执行到位,相当于为银行判断客户情况打开了全新的视野。特别对上海而言,客户来自天南海北,银企双方信息高度不对称,作为风险控制手段,这个信用平台的价值就更能凸显。
上海市信用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饶明华见证了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他说,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基础性支撑,企业需要信用体系,无论是投资、发债还是订立合同,都要用到信用数据。饶明华说,基于上海信用平台的跨部门特征,搜集企业信用变得越来越简捷。
为政府职能转变“破题”
信用信息的应用,也在改变政府的行为方式。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为支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个依靠信用平台、建立“信用负面清单”的方案正在逐步形成。
虽然细节尚无法公开,但据记者了解,政府部门将为自贸区内企业建立更详尽的“信用户口”,形成评分。出现在“信用负面清单”上的企业,将接受一系列特别监管;而对高分企业,政府会退后一步,减少干预,给予企业充分的便利。这个信用负面清单,实际上与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对接;只有形成“信用负面清单”,使事前审批过渡为“事前承诺、事中预警、事后奖惩”,政府行为才能事半功倍。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说,信用平台能将有限的行政资源引导至最值得关注的领域,这实际上是为政府职能转变“破题”。不仅是自贸区,从去年开始,企业要向市经信委申请财政专项资金,必须提供信用报告,这项制度首次“亮剑”,就有二十多家企业自知信用不过关而主动退出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