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菜市场便民便商
回家路上,用手机操作家里的电饭煲烧饭;旅行途中,用iPhone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只需几十秒,这些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高科技生活,其实正在我们身边慢慢实现,这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它将“智慧台州”从概念变为现实。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便是“物联网”,大到农业生产,小到出门买菜,在台州,它已经走进了我们生活。
物联网进入菜市场,让买菜变“智能”
家住临海水云南路的李阿姨每天一大早都会去家里附近的第二中心菜场买菜。3个月前,菜市场经过改造,在正门口摆放了一台触摸屏机器,这让李阿姨感到又新鲜又好奇。
“这机器有什么用?”李阿姨很好奇,后来她了解到,这台机器能告诉她,买的菜是哪里生产的,谁配送的。
“这是一张小票。”菜场的工作人员拿出一张小纸,纸上有一串条形码,“只要在我们菜场的菜,都可以问商贩要来这样一张小票,上面详细记载着商品名称、重量、价格以及摊位号码,但是最有能耐的还是这串条形码。”
工作人员将小票对准读码区一照,显示屏里立刻显示出了一段文字信息。“这张小票显示的是猪肉的配送信息。”工作人员指着屏幕说,“猪肉从宁波的屠宰场运来,运到临海第二中心菜场,这期间每个经手的经销商都会有记载。市民吃的菜都能寻到源头,吃起来也更放心。”
更可喜的是,如今,在这家菜市场买菜不用带现金,只要有一张市民卡就能付账。
“市民卡是实名登记的,付钱刷市民卡,买菜人的信息也会被登记入系统。如果有人吃到问题食物,那么菜场也可以第一时间通知买了产品的其他消费者。”工作人员说。
李阿姨忙拿出了市民卡,在菜场里溜了一圈,发现果然方便,“用市民卡付账,卖菜的商贩也很乐意,他们少了找零的麻烦,也再不用担心收到假币”。
“这是小票。”商贩称好一斤排骨,从电子秤上撕了一张小票给李阿姨。拿着这张小票,李阿姨在菜场门口的触摸屏机器上,亲自操作了一番。
看着屏幕里显示出“排骨”的流通信息,“没想到有一天,买菜还能变得这么‘智能’。”李阿姨说。
物联网这碗饭,越吃越香
记者了解到,李阿姨口中的“智能菜场”,近几年已在台州逐步推行。如今,台州已有40多家菜场与农贸市场完成“智能改造”。在这背后,则是一套强大的系统——“农贸市场食品信息追溯系统”,这一套由台州信隆结算中心有限公司打造出来的装备,用该公司总经理朱宏伟的话来说:“我们也算为台州物联网时代推波助澜。”
朱宏伟老家在杭州,十多年前,他随朋友到了台州,开公司创业,则是近五年的事。
“最初时候,因为看到台州工商局有对食品安全检验的需求,我萌生了追踪食品流通路径的想法。”从原产地出货,到交到消费者手里,有一条长长的链条,需要硬件和软件的结合,才能使链条的各个部件环环相扣,朱宏伟便将创业的主意打在了物联网应用上。
因为是新兴产业,公司刚刚成立,市政府就在台州经济开发区的创业服务园,为朱宏伟提供了落脚点。在这里,朱宏伟和他的团队自主研发出了“农贸市场食品信息追溯系统”。
这一套由检测仪器、电子追溯秤、触摸屏、POS机、视频监控等硬件设备组成的系统到底“威力”如何?朱宏伟决定小试牛刀。
“2011年10月,黄岩天长路菜场花了50万元,部署了我设计的这套‘装备’,只要在触摸屏机器上刷一下小票,就能知道该商品的整条配送链,这个做法在全省都引起轰动。”朱宏伟告诉记者,当时周边很多县市都跑来参观,黄岩天长路菜市场也成了台州首家省级示范农贸市场。
之后便有源源不断的菜市场开始接受“智能改造”,朱宏伟表示,他的系统已装到了全省的好几百家菜市场,而在此过程中,他的系统也在不断改进。
“刚改造完的临海第二中心菜场,采用市民卡支付,接下来我们要改造的玉环中心菜场和仙居中心菜场,将采用金融IC卡支付。”朱宏伟说,随着市民卡和金融卡实名登记优势的发展,消费者作为流通的最后环节,也将纳入流通链条中来。
“物联网这碗饭是越吃越香。”朱宏伟说,从创立到现在,他的公司每年都能创收几百万元,并保持着20%的增长率稳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