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NFC再到APP软件 看手机支付发展历程
手机支付,相信这个词语对于大家伙来说并不陌生,它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在购买东西时不用给纸质钞票,目前国外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着比较完善的手机支付体系,手机支付也基本融入到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在中国市场,这几年手机支付的发展遭遇了各种的磕磕绊绊,今日我们不妨来回顾下手机支付这几年的风雨历程。
要说起手机支付,不得不提一个关键词——“NFC”,中文名称为“近距离通讯技术”,它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及互联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而目前NFC技术最切合实际的应用就是手机支付,在日本和韩国,用户只需拿着具备NFC功能的手机就可以充当公交卡、地铁票,也可以用来在商场结账时支付,甚至还能当做信用卡。
中国在2006年时一些城市(诸如北京、厦门)也开展了NFC技术相关的试验,囊括公交支付、商场支付等,不过当时具备NFC功能的手机售价不菲,再加上缺少商家这样的第三方合作的支持,手机NFC技术支付随后也就不了了之,目前运营商正在推的“手机SIM支付”其实也是基于NFC技术,只是将早期独立的NFC模块做的更小而已,但实施NFC技术关键点是在于商家需要购置专门的NFC设备,所以这就增加了商家的成本,这也是至今NFC未能在国内普及的重要原因。
随着NFC技术支付的不了了之,此时3G网络逐渐兴起,于是手机支付又出现了另一种新形式:短信上网支付。这种手机支付方式依托于电脑端的互联网,用户在电脑端通过网上银行进行操作,并将支付验证码等信息发送至绑定的手机上,然后用户点击短信中的链接,通过浏览器上网来完成下一步的确认支付。
这种手机支付方式安全系数也比较高,因为是需要密码、手机同时满足的条件。不过它并不能完全算作独立的手机支付,因为其交易途径是需要借助电脑,交易的金额也是在电脑端完成的,而手机端更多只是扮演一个“确认支付”的角色。
在2013年也新兴起有另外一种支付方式,简单来说是“手机刷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拉卡拉。拉卡拉相信很多人在711、物美等便利店中使用过,在拉卡拉的终端POS机上我们可以进行还信用卡、充话费等操作,而为了解决终端POS覆盖范围数量的问题,拉卡拉将用户自己的手机变成一台终端POS机,就是利用一个迷你刷卡器和一个拉卡拉APP。
至于操作起来和普通的拉卡拉POS机没任何区别:选择你想要缴费的项目,将迷你刷卡器插入手机的3.5毫米耳机听筒,然后刷银行卡,在手机上输入密码-确认即可。不过这种支付方式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首先你得需要购买一个拉卡拉迷你刷卡器,虽然目前官方有免费赠送的活动,但大多数还是需要用户自行购买,而价格则是99元一个;其次它虽然体积小巧,但它终究不是消费者出门所携带的必需品,毕竟用到的次数太少了,放在家里抽屉中的时间还是更多。
鉴于拉卡拉的两个局限性,于是只使用客户端APP软件的支付方式诞生了,其优秀代表有支付宝钱包、微信等等。支付宝钱包是阿里巴巴支付宝为手机端推出的一款APP软件,这款软件首先是具备电脑端支付宝的大部分功能,比如还信用卡、各项缴费、转账等等,不过真正体现它“钱包”二字精髓的还是它面对面付款的功能。
比如目前北京市出租车就能够支持支付宝付款,车内有一个二维码卡片,这个卡片上的二维码就是出租车司机支付宝账号的二维码,乘客只需打开支付宝钱包的“扫一扫”功能,然后扫描卡片上的二维码,再输入此次乘车的费用金额和用户的支付密码即可完成车费的支付,随后支付宝还会分别给司机和乘客的手机发短信以确认此次的交易金额、交易双方。
除了二维码,支付宝钱包还可以扫描条形码和银行卡,操作步骤同理,而显然支付宝的这种支付方式并不仅限于乘坐出租车,商场和商家也可以设定一个支付宝账号,然后将生成的二维码打印出来,剩下的付款步骤也是一样的。至于其他的微信支付、微博支付,基本也是遵循“先扫描、后支付”这样的方式。
从上面来看,似乎像支付宝钱包这样的APP支付方式最为便捷,可实现的功能也非常多,不过它存在着一些弊端,首当其冲的就是网络,APP支付需要手机连接网络才可以进行,如果手机无法上网,那么此路就是不通的;另外手机网络也是受到信号等影响而存在着波动性,倘若网络有延迟,那么也无法顺利完成支付。还有手机遗失所带来的安全性问题也不容忽视,带来便捷是好的一方面,但让用户承受资金损失的风险是不可原谅的。
总得来说,在早期,手机支付还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才可以实现,NFC、迷你刷卡器这些都是,而随着手机上网速度的不断提高,一些基于网络层面的手机支付技术和功能才逐渐出现,大有收拾NFC那个时代所遗留下来的烂摊子,振兴手机支付的这面大旗,不过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当手机成为用户支付实质货币的替代品,那么手机的安全性就需要,这也是未来手机支付尤其是APP支付所要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