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就是计算机
如果按计算机的发展轨迹,今天庞大且昂贵的数据中心还算不上“半成品”,但未来其将向着进一步小型化、标准化、产品化和服务化的方向发展,催生众多云应用,并可能最终走入寻常百姓家。在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趋势下,数据中心将成为新一代的大型计算机。
20年前,SUN公司提出了“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口号。现在,计算的重点正在从依托PC这样的客户设备,通过高速网络转向互联网服务。这种趋势被标签化为云计算,也让承载云计算的数据中心成了计算机。
上世纪4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选址宾夕法尼亚大学,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平均每15分钟就会烧坏一支电子管。虽然用于军事目的,但却“无密可保”,因为每小时耗电超过174千瓦,只要开机工作全镇家家户户的灯光都会变暗。建设这样一台计算机耗资惊人,预算15万美元最后用了48万美元。简单比较,上世纪40年代美国工人的周薪约7美元,现在平均约700美元。因为庞大,科学家们不得不在计算机里面工作。
今天的数据中心是60多年前计算机的翻版: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和专用建筑物,占用庞大的空间,很高的承重要求,敏感的环境要求,惊人的耗电量,维护成本惊人。因为庞大,工程师们也需要进入忽冷忽热的内部工作。
早期计算机连个半成品都算不上,后来逐步微缩化和模块化发展出了大型机、小型机、PC、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和传感器等产品,并由此产生了无数的应用新场景,形成了庞大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联网产业。
现在的数据中心还主要靠经验做复杂的设计,连半成品也算不上,但正在微缩化和模块化,逐步产品化。集装箱式的数据中心,正在把数据中心与建筑物进行耦合,开始模块化了,可以搬动和游牧了。微模块化数据中心,模块尺寸更加灵活,可以更加小型化(若干机柜),初步具备移动性了。整机柜服务器,把复杂的ICT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交付,产品化特点更加明显。数据中心形态的这些巨大变化,将为创造出更多基于云的Killer App奠定基础。
如果按计算机的发展轨迹,下一步数据中心将进一步小型化、标准化、产品化和服务化,催生众多云应用。很可能会进入家庭(对应PC),服务于“个人云计算”。在摩尔定律的驱动下,拿在手上的和戴在身上的数据中心会否出现,就要靠想象力和创造力了。据《科学》杂志的一篇报道,未来数据中心将进化成芯片大小,“芯上机柜”和“芯上数据中心”,正在成为现实。
计算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先是硬件,后是软件。硬件看得见摸得着,软件很难评估价值,早期典型商业模式是卖硬件搭售软件,比如上世纪80年代,巨头IBM搭售创业型公司微软的DOS系统。后来比尔·盖茨看准趋势,软件成为独立产品,专卖操作系统软件和典型应用软件(最赚钱的几个办公软件),同时创造出了一个软件产业。操作系统卡在应用和硬件资源的咽喉要道,发展出了“驱动程序”、“中间件”、“虚拟化”和“多任务”等概念,屏蔽了硬件之间的差异性,让应用软件和硬件可以独立发展,后来居上成了计算机产业的核心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