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是智慧城市套上的“锅盖”不可取
当工业文明时代的明珠——美国底特律即将破产时,中国的城镇化犹如一声春雷正在开启新一轮征程。而炙手可热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在搭乘城镇化的列车,在全国各地飞驰。据报道,全国47个省会级城市中已有43个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超过36个地级市、120个区县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中央要求新一轮城镇化建设,要讲究智慧、低碳和绿色内涵,作为第一要义的智慧,理所当然成为各地诉求的重点。
但记者了解到,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个别地方过分强调政府主导,过分强调统筹规划;主管领导一言堂,认为这是政府的分内之事,与其他无关。诚然,智慧城市建设当地政府唱主角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唯一主角就有问题了。更有甚者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政绩工程,打着避免重复建设的幌子,把本该属于各部门各领域的事务集中起来,大包大揽,好大喜功,严重违背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初衷。
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方便老百姓,服务民生。如果我们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偏离了本意,智慧城市真的会成为奢华的重复建设了。对于政府来说,智慧城市是一个工具,通过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更好服务于人民。只要对人民有利的任何尝试都是有意义的,而不一定非要政府独自承担。杭州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进入智慧城市建设的做法值得肯定,他们在电梯安全运营监控、建筑工地监控、工程车运行状态监控等领域让社会力量进入都收到了良好效果。
其实,智慧城市建设初期,需要容忍一定的重复建设。在智慧城市还没有形成统一标准之前,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先行试点,这是通行的做法。智慧城市作为新事物就意味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细分领域,比如智慧交通、生产监督、环境保护等大胆试点,积累经验后再行推广。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各部门软硬件设备的采购、人员的配备肯定会存在重复的问题,但这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应有的代价。只要这种试点切切实实能为老百姓带来实惠,能够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就是值得的,适度的重复建设是可以忍受的。
在这里,我并不太赞同一些专家“智慧城市先有顶层设计”的说法,也不太同意各地先弄一个纸上的“智慧城市发展蓝图”、“五年甚至十年的专项规划”。因为智慧城市建设所涉及的技术日新月异,建设理念不断更新,在整个产业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给套上一个“锅盖”,不利于百花齐放和各地试点创新。当然,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层面,我们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行业规范,但决不允许也不需要各地智慧城市建设都必须“齐步走”,全国一个模式。智慧城市建设本质上是差异性的,突出个性的,比如,浙江宁波需要建设智慧港口,山西长治要侧重安全生产监督,智慧交通在北京肯定是一个优先考虑的问题,即使在一些共性的智慧应用上也需要考虑各地实际,而不是照抄照搬。
城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智慧城市建设更不能一蹴而就。试点先行,为民生服务,这是我们的原则。各地在积极试点探索的同时,切忌冒进、跃进,因为试点本身就包含着失败的成分。如果钱花了,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将失信于民,这将对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不利。此外,从发展智慧产业的角度看,如果智慧城市建设速度太快、范围太广,国内产业技术水平跟不上,被迫依赖国外公司,将不利于本土企业的培育和产业的壮大。比如,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今后将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但目前能提供大数据分析的本土企业相对较少,如果人为加快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进而做大蛋糕,那么这块蛋糕只能为国外公司独享。而且,大数据涉及到公安、交通、金融等国家重点领域,如果严重依赖国外公司将给国家信息安全埋下隐患。所以,试点先行,小火慢炖,让本土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不断成长壮大。从这个角度看,智慧城市,请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