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老服务应成为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环节
在“2013中国老龄事业发展高层论坛”的“养老服务与产业创新”分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对养老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产业定位和产业创新性需求等做了预测。在他看来,养老产业增长潜力巨大,但其定位应恰当合理。
养老产业增长潜力巨大
冯飞认为,养老服务业是增长潜力巨大的产业。他预测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大概是2.43亿,2025年会超过3亿。从家庭结构看主要是呈现倒三角形的模式,传统依靠儿女养老模式是支撑不起来的。这就意味着社会化服务需求会大量释放,养老服务产业未来增长可能是指数级增长。
从“银发”产业来看,一类是制造业,一类是服务业。所谓制造业包括医疗保健品、个性化医疗设备及产品,对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施动态监测。满足老年人需求的移动电子类产品,包括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服装、食品。从服务业来看,养老服务业,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护理,还有生活辅助性护理。
养老产业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制造业产品和养老服务业两者的紧密联系。制造业的部分产品通过养老服务业来给予提供,更能体现其价值。养老服务业增长的潜力,可能比针对老年人的制造业市场规模更大。
定位应恰当合理
冯飞认为,要搞好养老产业,避免走弯路,就必须对养老产业准确定位,切忌一哄而上,盲目发展。
对于养老服务业,冯飞判断,在进入门槛上可能是“三低”的。一是资金的门槛低(不包括养老地产),二是技术门槛低,三是市场进入门槛低。市场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成型的市场,产业组织结构正在形成当中,不存在大企业垄断的问题。服务质量的美誉度是企业能否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但恰恰是由于前置性进入门槛低,所以容易造成盲目发展。
冯飞表示,养老产业最重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本,其产业的规律有三个方面:第一,需求的多层次性。所谓需求多层次性,老年人的定义是60岁以上,人的预期寿命像北京大概接近80岁。这样我们可以把它分成相对低龄的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高龄老年,这两类人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
相对低龄的老年人可能更加关注休闲、文化、健身、旅游等。这样的需求意味着两方面:一是设施的重要性,可能会形成一种产业。二是这一类老年人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性。
对于高龄老年人养老服务,包括三类,一类叫生活辅助型。像买菜,到银行交一些水电费可能需要人帮助。二类是生活护理型。三类是医疗护理,甚至有些临终关怀。另外,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它的服务形态是不一样的。针对高龄老年人的服务,我们一些政策上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像北京有400多家养老机构,大概不到10%左右的养老机构可以跟医疗社保相结合。
第二,应考虑养老产业服务的长期稳定性。养老产业中老年消费者对感情的挑剔可能超过对物质的挑剔,这意味着相关企业和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应该更加侧重于人文关怀。同时也就意味着从业人员的素质,需能体现人文关怀及有与老年人沟通的能力。要从长期高质量的服务当中取得合理回报,也需要养老产业发展的稳定性。现在进入到老龄的这些人,多数 “未富先老”、一生俭朴,这必然使得这个产业不是一个很快有回报的产业。
从整个产业的回报来看,冯飞认为并不比一般产业低。养老服务业的回报方式是长期稳定的。
第三,养老产业的地域性特点。地域性特点意味着以基层政权、政府,特别是社区层面合作的重要性。要探讨公私合营的方式,如国际上的PPP模式。地域性的产业并不意味着诞生不出全国性的公司,而恰恰是需要跨区域的全国性公司。服务的美誉度可能是养老产业重要因素,全国性、品牌性的公司,可以提供给老年人一个可信可依托的服务。
养老产业需要不断创新
冯飞指出,养老产业创新主要集中在商业模式创新。其创新集中于三个领域。第一,平台经济企业的重要性。平台经济有一个一揽子服务,下线的一些具体服务可能由各个企业来做,直接面向老年客户。这种服务平台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化的手段建起来。第二,需考虑PPP模式的具体实现,即公私合营,国内叫政府和企业合作伙伴关系。养老产业和社区、基层政权能够合作建立起这种模式非常关键。第三,考虑个性化服务,特别是个性化医疗问题。另外信息技术应用在提升养老服务业效率方面很重要,使老年人获得服务的便利性大幅度提高。目前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压力较大,行业也面临着用工难,靠技术提升服务的品质、降低成本,就变得非常重要。
冯飞主张,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老年养老应作为其重要的环节,即智慧养老服务。智慧城市的七大构成中,其中有一个叫智慧生活,养老服务应该归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