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RFID世界网收录
来源:中国智慧城市
日期:2013-10-23 10:05:57
摘要: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2013年1月,住建部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提出将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入到城镇化进程中。7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这一倡议更是催发了智慧城市新一轮建设浪潮。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2013年1月,住建部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提出将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入到城镇化进程中。7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这一倡议更是催发了智慧城市新一轮建设浪潮。

  在物联网、无线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下一代互联网IPv6等新技术驱动下,以往仅是在单个系统、领域得到应用的技术,整合创新再应用,用于解决一个行业、城市、区域的问题。科技发展到今天,不断涌现的、更加成熟的信息技术为智慧城市的技术储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物联网技术属性和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目前,物联网概念派别很多,国际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概念,一种说法源自于1999年麻省理工提出的“IOT(Internet Of Things)”;另一种说法源自于“普适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还有的说是源自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可以说这些概念是从计算、通信、组网等不同角度出发诠释物联网技术,各有看法。本文主要介绍基于传感网技术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观点。

  随着半导体技术、微机电、移动通信、计算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诞生出了传感器网络技术,大量的、低成本的传感器节点组网使人们能够准确获取物理世界连续、直接、实时、真实的完整信息。物联网技术增强了人们对物理世界的感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可以更好地利用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帮助。

  传感网技术(物联网)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技术链特别长,从组成分析,该技术涵盖了半导体、软件、通信、计算、网络还有能源技术,几乎覆盖了物理学领域;二是该技术应用面特别广,作为人类认识物理世界的工具,该技术可以广泛的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工业、农业、电力、物流、交通、安防、环保、医疗、家居等生活的各方面。传感网上述两个特点决定了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带动效应,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抓手,因此不仅中国把物联网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美国、欧盟、日韩都将物联网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规划。

  物联网技术特点决定了其应用灵活度强、专业性高,必将诞生出各种“专、精、新、特”的物联网实际应用。 “专、精、新、特”的物联网应用,正如移动互联网应用一样——去哪儿、航旅纵横等,都是人们非常喜爱的可以为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应用。而物联网“专、精、新、特”应用是在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基础上,加上特定场景和环境下布设的感知网络所提供的实时的、连续的、直接的数据上开发而成的,给人们提供的服务不仅是间接的、经验的、推测性的结果,而更多的是直接的、实时的、精准的物理信息。让人们生产生活的决定更加及时、准确、高效,让人们生产生活更加便利。以笔者观点来看,城市的智慧关键在于提供智慧的应用,关键在于智慧源泉的培育和发展。

  但是仅依靠这些碎片化的小而精的物联网解决方案解决不了整个行业和整个城市的智慧化问题;仅有的碎片化解决方案推广能力有限,很难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根据软件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经验来看,所有的专业化的碎片化的服务都需建立在一个系统化、商业化的平台上,因此智慧城市发展客观上需要建设一个适应物联网应用发展的平台。物联网的应用开发是基于特定场景、特定环境所设定的,感知的物理世界数据是各不相同、数据格式千差万别。从技术角度上讲,该平台不能仅是一个信息服务的门户网站,也不能仅是一个软件的平台,必须是一个能够开放的、灵活的、能够支撑感知层感知网络设备的运行,实时接入、融合感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类、加工处理,将数据转化成有价值的信息,提供应用服务和推广基础技术平台。因此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分析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将智慧城市建设定位于自下而上的驱动型更可取。现在的智慧城市建设多流行于请一个大公司做一个顶层规划。顶层规划通常由一个超大的应用平台(往往仅限于软件层面)和若干个系统应用(公安、交通、环保、城管、医疗、农业等)组成,是基于城市管理角度,是大而全、大包大揽的全程规划。相对自成体系而灵活开发程度弱,通常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开发模式。目前国内主要的城市建设均采用该模式。而从智慧城市公众角度来看,从物联网“专、精、新、特”的应用开发商的角度来看,更需要智慧城市的一个基础技术平台。借鉴移动互联网和软件的成功经验,更多是需要一种类似Android、IOS、Windows操作平台,能够开发接入各种开发和应用,来推广和应用提供智慧的生产和管理服务。相对上种模式而言,是一种先打基础、再开发应用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建设模式。

  因为人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自然界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即使现阶段设计的架构很科学、很周全,也不一定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与其“打一个顶不如打一个底”,打好基础。正如城市建设一样,先开发基础设施,再开发各种功能单元,只有基础打好了、打牢了,才能适应未来整个城市的开发建设。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先研究支撑智慧应用的运营平台,再研究开发各种应用。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建设任务和一笔庞大的投资,如何让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投入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问题关键环节是设计一个全社会可参与、可持续的、共赢的商业模式。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不能仅依靠政府的投资,很多城市的建设都是政府立项,从平台建设到应用开发全部包揽的政府招标投资建设模式。通过已有案例来看,智慧城市变成政府一头热,规划庞大落地能力差,公众实际感受度不够。这种建设模式往往开放性不够,社会参与度不高,没有形成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是影响智慧城市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建立在政府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基础上,把智慧城市建设着力于市场应用、公众信息内在需求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一种投资共赢的可持续商业发展模式。

  智慧城市核心在于信息泛在,服务泛在。智慧城市建设是要能够方便快捷的获取各种信息,在任何时间、地点获取公众想要的有价值的信息。首先需要解决整个城市区域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让公众可以便利廉价地获取所需的各类信息。现阶段,电信运营商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通讯基础网络,政府需要规划利用好“无线城市”、“光网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环节,同时广电网络NGB工程和国家电网的光纤到户工程都为智慧城市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政府应当发挥好各个工程技术的特点,规划好各种基础设施,降低建设和使用成本,为信息和应用开发实时接入提供强大的网络保障。

  随着人们进入信息社会以后,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日常生产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信息的服务,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日益成熟,由此而诞生的信息消费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日常开支。比如“聪明公交”的开发应用,在公交车站和公共汽车上布设感知的物理设备组网采集公交车准确的运行数据,为人们准确出行提供便捷的服务,该应用在日本、台湾已经成为出行的必需品。公众衣食住行各个环节的信息需求,为信息开发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可以驱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信息增值服务的应用开发上。因此在这一点上,需要探索一种良好的商业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应用,打造各式“专、精、新、特”的信息服务商,进而为政府、个人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服务。合理有效的商业模式将催生产业的内在发展动力,形成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智慧城市开发模式。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

  物联网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各级政府、企业都有很高的期待。近几年为了发展物联网产业,中央、地方均出台了各种专项资金,资助物联网的技术和应用开发,为万亿级产业培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物联网应用开发商研发出了众多产品和技术方案,然而小而精的解决方案很难自成体系,需要借助一个基础的平台,解决综合应用推广问题。基础平台的建设是物联网产品和应用方案推广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来看,蓬勃的应用开发都是市场自发的,很少是政府计划投入的。这些成功的经验在于移动互联网有IOS、Android、Window推广平台。比如同样流行的微信、微博平台也诞生了很多“自媒体”、“微信营销”等应用服务。在这些基础平台上,各类应用都有机会可以被发现和应用,自发地形成了一个产业。物联网也需要一个基础平台,能够对物联网应用开发商开放,能够支撑各种物联网应用设备的运行,能够接入融合各种异构的物联网运行数据,能够对各类数据进行识别分类处理和挖掘,运营各种创新的应用服务,做到物联网应用开发可管理、可运营。

  政府应该抓住产业发展规律,着力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平台,为物联网应用开发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物联网万亿级产业不仅仅是培育几个超大型的公司,更重要的是发展众多的“专、精、新、特”的物联网应用开发商。只有将公众的智力解放出来,把年轻人的创业活力释放出来,全社会投入、全社会开发,物联网万亿级的产业也就出来了。目前,智慧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正是一个好的抓手,政府应该利用好中央的支持,合理规划,谋划好基础平台及基础设施的投入,顺势而上,解放社会的智力和财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建设任务和一笔庞大的投资,如何让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投入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问题关键环节是设计一个全社会可参与、可持续的、共赢的商业模式。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不能仅依靠政府的投资,很多城市的建设都是政府立项,从平台建设到应用开发全部包揽的政府招标投资建设模式。通过已有案例来看,智慧城市变成政府一头热,规划庞大落地能力差,公众实际感受度不够。这种建设模式往往开放性不够,社会参与度不高,没有形成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是影响智慧城市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建立在政府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基础上,把智慧城市建设着力于市场应用、公众信息内在需求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一种投资共赢的可持续商业发展模式。

  智慧城市核心在于信息泛在,服务泛在。智慧城市建设是要能够方便快捷的获取各种信息,在任何时间、地点获取公众想要的有价值的信息。首先需要解决整个城市区域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让公众可以便利廉价地获取所需的各类信息。现阶段,电信运营商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通讯基础网络,政府需要规划利用好“无线城市”、“光网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环节,同时广电网络NGB工程和国家电网的光纤到户工程都为智慧城市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政府应当发挥好各个工程技术的特点,规划好各种基础设施,降低建设和使用成本,为信息和应用开发实时接入提供强大的网络保障。

  随着人们进入信息社会以后,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日常生产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信息的服务,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日益成熟,由此而诞生的信息消费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日常开支。比如“聪明公交”的开发应用,在公交车站和公共汽车上布设感知的物理设备组网采集公交车准确的运行数据,为人们准确出行提供便捷的服务,该应用在日本、台湾已经成为出行的必需品。公众衣食住行各个环节的信息需求,为信息开发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可以驱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信息增值服务的应用开发上。因此在这一点上,需要探索一种良好的商业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应用,打造各式“专、精、新、特”的信息服务商,进而为政府、个人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服务。合理有效的商业模式将催生产业的内在发展动力,形成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智慧城市开发模式。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

  物联网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各级政府、企业都有很高的期待。近几年为了发展物联网产业,中央、地方均出台了各种专项资金,资助物联网的技术和应用开发,为万亿级产业培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物联网应用开发商研发出了众多产品和技术方案,然而小而精的解决方案很难自成体系,需要借助一个基础的平台,解决综合应用推广问题。基础平台的建设是物联网产品和应用方案推广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来看,蓬勃的应用开发都是市场自发的,很少是政府计划投入的。这些成功的经验在于移动互联网有IOS、Android、Window推广平台。比如同样流行的微信、微博平台也诞生了很多“自媒体”、“微信营销”等应用服务。在这些基础平台上,各类应用都有机会可以被发现和应用,自发地形成了一个产业。物联网也需要一个基础平台,能够对物联网应用开发商开放,能够支撑各种物联网应用设备的运行,能够接入融合各种异构的物联网运行数据,能够对各类数据进行识别分类处理和挖掘,运营各种创新的应用服务,做到物联网应用开发可管理、可运营。

  政府应该抓住产业发展规律,着力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平台,为物联网应用开发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物联网万亿级产业不仅仅是培育几个超大型的公司,更重要的是发展众多的“专、精、新、特”的物联网应用开发商。只有将公众的智力解放出来,把年轻人的创业活力释放出来,全社会投入、全社会开发,物联网万亿级的产业也就出来了。目前,智慧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正是一个好的抓手,政府应该利用好中央的支持,合理规划,谋划好基础平台及基础设施的投入,顺势而上,解放社会的智力和财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