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城市转向智慧城市 安防企业受益抢蛋糕
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而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对高清摄像机和智能化监控设备的需求会持续增长,智能交通行业将成为新时期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这将使未来几年视频监控行业仍保持高景气度。如今,平安城市建设逐渐转向智慧城市建设,安防企业收益匪浅,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落地,安防概念股随之受益,安防企业纷纷抓住这一机遇,欲在政策利好大背景下迅猛发展。
智慧城市增加安防需求
国家政策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到战略地位,相关企业受益匪浅。智慧城市的建设落地实施给包括安防行业在内的众多行业带来新的市场契机,将成为安防行业的新蓝海,然而,城镇化建设打开安防行业发展契机早有先例,早在2004年平安城市的建设试点中已经凸显。
分析人士指出,平安城市建设成为视频监控行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政府公安为主导用户的城市视频监控行业成为整个视频监控行业最大的市场,占比接近30%。据公开资料统计,去年以来,多个城市都启动了大规模建设视频监控点的计划。成都去年启动投资4566万的电子警察系统二期工程项目设计工作,计划在主城区内新增450个点位共486套监控平台。重庆去年宣布,计划在重庆全城范围内安装50万个摄像头的监控网络,总投资达50亿元。
从事安防行业达10年的某业内安防人士表示:无论说"平安城市"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说"智慧城市"是"平安城市"未来发展必然趋势,都不得不承认,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使安防行业获得长足发展。在不久前召开的北京安防技术应用论坛上,就探讨了平安城市建设与物联网技术应用。平安城市将从传统安防到平安城市大安防体系、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方向发展。展望未来,平安城市将与城市应急、水体与气体检测、垃圾处理等,数字城管、智能建筑、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城市一卡通等各个方面涵盖,到那时,将全面服务居民的生活。可以说,平安城市是现代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平安城市在未来会进一步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向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发展。
2012年中国安防智能化市通、核电站、机场与港口等,再到工业设施、教育、医疗等终端市场,已经渗透到居民小区、零售店铺、仓库管理、物流等民用市场。可以说中国智能安防市场应用百花齐放。而在园区监控中,智能化应用同样光彩斐然。园区监控市场,包括企业园区、校园园区、政府机关园区、监狱、港口、机场等多个行业的主要监控应用。
智慧城市领域有三条主线存在真实景气需求,分别是安防、智慧医疗与智慧交通。并且近年来在智慧城市的数据支持下,全国各地的平安城市建设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城市及用户正感受到这一工程带来的好处。目前,市场上承建省级平安城市项目最多的企业是中兴通讯,共承建了200个平安城市监控项目应用。此外,安防产业链上的代表公司由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掌门人涂国身旗下的中安消最具代表。
据业内人士分析,虽然从平安城市到智慧城市的建设,给安防行业带来巨大商机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但也是企业分流的关键契机。也就是说,未来安防产业将会进入到一个相对平稳发展、专业分化严重、行业淘汰加剧的发展时期。通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将会形成中国安防产业新的行业格局、专业领域和市场格局划分,相信会有一批大型综合性的集成商成为中国安防产业的领头羊。
安防企业纷抢行业大蛋糕
这几年,一些国外厂商就开始加大对二三线市场的开发力度。2012年,以霍尼韦尔、安讯士为首的国外安防巨头开始进军国内二三线城市,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国内,也有商家有针对性的开发二三线的渠道产品。面对国内二三线城市安防市场需求的放大,在2013年的安防行业发展中,安防企业更需要有针对性的生产那些适用于中低端市场的安防产品
目前国内安防行业共拥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两万余家,且从事安防系统工程实施的企业占据了大部分的比重,且这些企业中大部分都是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业内人士分析,中国安防产业'规模效应"已显现,高清与智能发展让系统高度集成,CSST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龚灼先生3月份在北京GDSF论坛开篇立论表示:"随着业务融合以及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技术发展,基于大数据的、面向信息整合的智慧城市共性平台是必然方向。智慧安防与智慧城市,将会在数据层面产生融合。"安防随着数据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系统集成化发展大势所趋。
我国平安城市市场规模巨大,2011年平安城市市场规模约800亿元,占国内安防市场的30%。但"十一五"期间我国平安城市项目仍处于起步阶段,如电子警察系统只覆盖了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还是以人工执法为主,人均摄像头的安装比例还很低。"十二五"期间,平安城市建设将沿三大逻辑全面铺开。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号召下,安防正在更多地融入智慧城市,并且服务于智慧城市。安防技术正在从经典向现代转变,其中共性的技术特别是视频技术,正在进入公共安全领域,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促使安防技术为智能城市提供技术支撑,借助技术融合的核心、服务性、开放性成为社会管理的平台的一部分,成为智能建筑、智慧城市的重要(功能)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