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建设:实际应用是关键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23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超过80%的城市在“十二五”期间将智慧城市作为加快经济发展转型的战略导向。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智慧社区也已经从概念走向实践。大力发展智慧社区是大势所趋,但如何用好信息化、用好智慧产品,为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作出更大的贡献,却值得深入思考。”
10月24日,在“建设智慧社区·打造品质生活”暨智慧社区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交流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表示,我国在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进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在实际应用方面还有很多欠缺亟待解决。
智慧社区反映需求变迁
根据最新定义,“智慧社区”是指在智慧城市框架下,利用有线、无线、云计算等各种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整合社区的各类服务资源,为社区各类群体方便地提供政务、商务、娱乐、教育、医护及生活等多种社区服务。
“事实上,智慧社区的定义有一个演变过程,其变迁反映了不同时期城市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副主任郝力在回顾智慧社区发展历程时深有感触地说。
据介绍,199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曾颁布过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要点与法则,这被看作是我国智慧社区建设技术标准体系的雏形,持续引导了我国智慧社区建设七八年左右的时间,非常火爆。
2010年,科技部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数字城市,数字社区作为新的研究课题被正式提出。
“我们当时参加这个课题研究时,对数字社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解,其中一个方向就是智能小区的建设,和现在定义的智慧小区有点接近。当时主要以小区内的智能化设备连接和发挥作用为研究重点,推进住宅智慧化、小区智慧化,使社区居民得到更好的智慧化服务,形成技术引导型的智慧化输入,从而改善人居环境。”郝力说。
到2011年,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又把推动网格化社会管理作为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今年7月22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8部委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基础上研究起草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报请国务院发布,智能家居和智慧社区作为两个需要尽快大力发展的实际应用被正式提出,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智慧社区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需要,更是满足人们对美好城市生活水平追求的需要。”文林峰说。
实际应用难题待解
今年8月,国务院发文强调促进扩大信息消费,有条件的城市应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并允许地方政府和企业用智慧城市建设题材发行地方债、企业债用于信息消费,以拉动国内阶段性经济消费。
尽管包括前文所述的一系列政策都在支持并促进智慧城市浪潮下智慧社区的发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智慧社区建设依旧存在诸多不足。
“从过去几年智慧社区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中国的特殊市场经济条件下,普及性的技术市场,特别是涉及到民生信息和应用结合的技术市场发展,受政策的影响非常大。政府主动去引导、给政策,这个产业就能迅速发展;如果政府不组织不引导,这个产业的发展就会非常缓慢。”郝力认为,地方政府主管、行业主管领导以及机制调整、体制改革等,都对这些市场的形成、发展和扩大规模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除此之外,文林峰特别强调,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首先,要高度重视实用性问题。目前,很多智慧产品蜂拥而上,很多企业纷纷转型升级,向这个行业靠近,但同时也有很多华而不实的产品充斥市场,并没有真正起到节能减排、提高舒适度、方便人们生活的作用。
其次,要注意综合系统建设,重视智慧社区全面质量的提高。
再其次,要加大科研投入,特别是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要明白政府需要什么、老百姓需要什么、社区需要什么。否则不用还好,用了之后引起很多麻烦。只有智慧产品都建成长寿命、高质量的产品,才能真正形成智慧社区发展模式。
最后,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方面到底怎么发展,要统筹规划、统筹考虑哪些方面最紧迫、哪些方面是政府最需要的。同时,在顶层制度设计里,个人隐私保护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