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矛盾:需求错位导致众口难调
这几年,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不仅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就连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三四线城市,乃至小县城,都在赶这场热闹,可是最初的热闹之后,这些大小项目却都鲜有“运行稳定,收效良好”的后续报道出来,大部分都无疾而终,之所以会这样,除了各种客观原因之外,还有一点,那就是对于“收效良好”这个词,政府、企业和民众的理解相去甚远。
投资与盈利:政府与企业的博弈
基本上现在中国所有的智慧城市项目,都是政府主持建设的,政府的需求很明显,无非是为了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提振经济,创造就业机会。政府的本意是好的,而且也提供了大把的启动资金和政策支持。可是,一个项目,尤其是像智慧城市这样的信息化项目,除了启动资金之外,更大的投入在于项目建设完成后的日常维护,比如服务器、数据库的维护,数据采集、分析,这些投入甚至要大于启动资金。
全国那么多地方要建智慧城市,全靠国家拨款不可能,让地方财政出钱,没这么多钱不说,地方也未必舍得,毕竟很多官员只是为了做面子,而项目完成后是要交给企业去运营的,后期的运营费用及收益企业和政府如何分配,又会成为一个问题,因为企业的需求是利润最大化,他们不会管什么城市效率,什么创造就业机会,企业若是感到利润不足,那么他们运营下的项目必会大打折扣,这又违反了政府的初衷。
民众需求:想要方便,不想花钱
如果说政府和企业还是合作性的博弈,那么民众和企业之间,就是完全对抗性的博弈了。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智慧城市的建设使得生活更方便,这当然很好,可是如果因为这个,要让自己掏钱,那就另当别论了,至少要掂量一下是否值得。因为老百姓的需求是希望智慧城市能是生活更便捷,但如果收费过高,那么宁可不要。
所以,企业不能把赚钱的眼光都放在普通老百姓身上,这样不仅赚不到钱,还会使民众对智慧城市的热情降到冰点,政府也应该加大部分投资,使面对老百姓的服务变成免费的公益性质。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大工程,除了尖端的物联网技术,还需要许多技术之外的统筹规划,之所以会出现众口难调的局面,就是政府、企业和民众的需求错位造成的,这样的项目难免半途而废,只有认真为老百姓考虑,听取多方意见,才能做到政府、企业和民众一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