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巨大商机 NFC支付眼下很纠结
各方看好 处境尴尬
今年7月初,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与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移动NFC手机一卡通”应用,NFC技术首次应用于国内交通行业。中国移动在NFC手机支付方面的投入巨大,早在6月初就与中国银联共同推出了移动支付联合产品——手机钱包。中国移动表示,为加快规模推广,全年计划销售NFC终端超过千万台,“移动NFC手机一卡通”的推出也标志着“手机钱包”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想来北京人用上公交卡也不过10年时间,如今用手机就能“刷卡”了,这的确令人兴奋。但人们很快发现这“卡”不是谁都能刷的:首先用户要在移动营业厅花费20元“换卡费”办理NFC一卡通专用SIM卡,还要购买具有NFC功能且经过中国移动认证的手机。如果说20元的换卡费已经让一些用户不爽,当看到符合要求的手机清单时,记者本人也放弃了“刷手机”的打算:现阶段支持“NFC手机一卡通”业务的手机大多为3000元以上的高端机型,且均为移动定制机。
尽管中国移动下了大力气来宣传NFC手机支付,但从目前来看,用户对此并没有足够的兴趣。而这种尴尬,不仅发生在国内。2011年的移动世界大会上,谷歌董事长施密特曾将NFC视为一个“超大规模的机会”,他预言这种技术会把智能手机变成信用卡,从而给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带来一场“革命”,谷歌也推出了基于NFC支付的“谷歌钱包”。时至今日,尽管移动支付发展迅猛,NFC支付和谷歌钱包却进展缓慢。6月,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今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额将达到2354亿美元,而曾被寄予厚望的NFC支付却仅占其中2%。甚至有观点指出,面对市场的不认可,NFC实际上已沦为“Not For Customers”(不适合消费者)。
众人拾柴 优势明显
NFC支付的裹足不前,让不少人对其发展前景产生了怀疑,NFC真的没有希望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前文所述,刨去产业链整合、安全等移动支付领域存在的普遍问题,与其他移动支付手段相比,NFC支付的主要缺点是成本高。但和很多新产品一样,如果可以得到大规模的普及推广,成本的下降只是时间问题。而能否得到推广,最终取决于NFC支付是否具有其他移动支付手段所不具备的优点。
NFC支付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安全性高:NFC通信距离不及RFID、蓝牙等,NFC手机支付需要在小于0.1m的范围内才能完成,并且只能进行点对点的通信,这些特征对于移动支付安全来说非常重要。第二,便捷性好,高度集成化:和移动刷卡器设备相比,NFC支付手机在便携性方面优势明显,和目前的RFID支付设备相比,NFC射频设备在手机上,因此没有天线的累赘,可靠性更高。第三,耗能低:NFC支付手机即使在关机情况下也可以工作,不用担心手机没电的情况下无法完成支付和其他功能。此外,除了近场支付以外,NFC技术还可应用于门禁卡、票证、文件传输、电子名片、游戏配对等,应用场景广泛。
正因为上述优点,NFC在国外推出时就备受瞩目,获得了各个领域巨头的支持。NFC技能论坛的140多名成员中,包括三星、诺基亚、LG等手机生产商,T-mobile、sprint等运营商、ISIS、Visa等金融机构以及谷歌等软件开发商等。而尽管近年来进展缓慢,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到了NFC的阵营中。这些都说明NFC支付的前景是光明的。但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产业链的整合、手机的更新换代等因素都决定了NFC支付的普及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业内有观点认为,NFC支付预计将在2015年以后迎来发展的高潮。Gartner预测,到2017年,NFC交易将占移动支付交易总量的5%,预计将从2016年当NFC手机和非接触式读卡器的普及率增长时,NFC会大举增长。
银行发力 方案频出
尽管全面普及尚需时日,但看到其中巨大商机的各家银行纷纷发力,掀起了NFC产品推出的小高潮。目前的NFC解决方案主要有三种:NFC全终端方案,即将安全模块存储在手机硬件中;NFC-SWP方案,即安全模块存储在SIM卡中间;第三种为NFC-SD卡方案。其中,NFC-SWP方案是通用开放的国际标准,在获得央行移动支付技术标支持后,该方案也成为国内NFC未来发展的主流。
早在今年5月24日,浦发银行就推出了与中国移动合作的NFC手机支付产品,这是我国第一款正式上市的手机支付银行卡。出于安全考虑,浦发的NFC手机支付采用了双账号解决方案,即手机关联小额支付和信用卡两个账户。当客户刷卡时,系统根据金额自动识别:1000元以下的交易通过小额支付账户自动支付,无须输入密码;1000元以上的,则通过信用卡账户支付,需要输入密码,从而较好地兼顾了安全和便利。早在2010年,浦发银行就前瞻性地投入移动金融领域研发,基于NFC-SD卡方案先后推出了手机支付、手机银行、手机汇款、手机缴费等系列创新产品。随着浦发银行多款手机支付产品的推出,其手机近场支付用户已接近百万级,成为国内唯一实现手机支付业务规模化发展的商业银行。
去年11月,招商银行联合中国联通发布了基于NFC-SWP卡的“手机钱包”解决方案,该项业务已于当年12月开始在上海商用,今年陆续面向全国推广。今年2月5日,招商银行又与中国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NFC-SWP方案开展合作,实现符合中国人民银行规范的PBOC2.0等系列标准的移动支付方案,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现金应用、贷记卡应用等多项金融支付应用。
此外,今年1月,建设银行发行了手机支付信用卡。建行发行的手机支付信用卡基于NFC-SD卡方案,卡内包含信用卡主账户和电子现金账户,通过配套移动支付专用手机使用,可实现NFC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功能。7月,光大银行与中国银联、中国移动联合推出手机支付平台“阳光e付”该产品由光大银行与通讯运营商及中国银联合作开发,基于NFC-SWP方案,据最新消息,“阳光e付”业务的下载人数已超过四千人,累计用户数量跃居同行业第一。8月,中信银行与中国联通签署手机钱包业务全面合作协议,所推出的NFC支付同样基于NFC-SWP方案。
未来方向——空中发卡
NFC支付方兴未艾,但行业中的领先者已经将目光投向未来,寻求对NFC支付进一步的优化,赋予其更强大的移动支付功能。
业内人士表示,NFC支付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建立空中发卡平台,从其上下载卡片到SIM卡上,从而以实现“空中发卡”。目前SIM卡上的数据都是在出厂前固化的,未来则可通过空中平台将各种卡向移动应用一样下载到SIM卡上。“不同之处在于这些应用涉及支付或其他内容,这些内容必须要有密钥来管控以保证安全。由于安卓等都是开放系统,这些密钥如果写在手机上是不安全的,这就会造成安全漏洞。但SIM卡是不一样的,它是有访问限制的,一款应用是不可能随便访问我SIM卡里的内容的。我可以限定只有某些应用可以访问我SIM卡里的内容。以前的卡就是写死的,你读也读不出来,写也写不进去,密钥在出厂时就写完了。未来的趋势是我可以建立一个卡上的App Store,可以下载、删掉各种应用。”中国电信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产品创新部经理李积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