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企业动态  >  正文

优博讯智慧仓储管理 尽在无缝漫游长效续航的解决方案——移动坚固型手持终端 i3000

作者:优博讯 供稿
来源:来源网络(侵权删)
日期:2013-08-20 11:41:18
摘要:现代化智慧仓储要具有更可靠、更实时的信息,物流必须伴随着并行的信息流。射频数据通信、条形码技术、扫描技术和数据采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仓库堆垛机、自动导引车和传送带等运输设备上,移动式计算机也在仓储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现代化智慧仓储要具有更可靠、更实时的信息,物流必须伴随着并行的信息流。射频数据通信、条形码技术、扫描技术和数据采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仓库堆垛机、自动导引车和传送带等运输设备上,移动式计算机也在仓储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不少仓库仍处在人工作业为主的原始状态,沿袭着人工装卸或半人工装卸、人工验收、人工保管、人工发料、人工盘点等人力操作,工作效率低。随着现代物流通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加强仓库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的需求与日俱增,自动识别技术和无线技术的发展必将推动自动化仓库技术向更高阶段即智能自动化方向发展。

  “移动化、无纸化”操作

  优博讯表示在重新规划仓储管理指标上,仓储经理及供应链专家应考虑如何提升仓库装卸及收、发、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国际调研机构Harris Interactive 的一份报告就指出,工业级手持终端将更广泛地在有关操作流程中被采用。其中一项突出的数据为92%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公司的“移动化”操作程度比两、三年前高,其中60%更指出此幅度甚为明显,38%的受访者已经采用“无纸化”操作,29%正迈向“无纸化”操作,15%计划将在短期内尝试“无纸化”。这个趋势将持续影响整个仓储业的未来设备。

  这些调研数据对未来制造业的仓储管理有极大的启发,有助技术设备供应商了解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及期望。因为仓储经理及供应链专家必须确保不会投资在不合时宜的设备及培训上,比如基于纸张记录的系统。

  优博讯表示,由于机构逐渐“移动化和无纸化”,传统消费级、可靠性稍逊的设备将逐渐被淘汰,工业级坚固耐用手持终端在很多业务领域正取代传统智能手机,来弥补此等消费级别设备的功能不足。尤其在仓储环境下。有67%的受访者表示对工业级坚固耐用手持终端感兴趣。

  无缝漫游长效续航 智慧仓储

  例如优博讯i3000,拥有消费级别设备的相同性能(蓝牙,无线网络连接等),同时也具备后者没有的功能,比如条码扫描能力。由于实现了单一设备集合多种功能于一体,仓储管理中就没有必要再单独配备数码相机,条码扫描器和手提电脑,而且相对于消费级别设备,工业级手持终端有极强的抗震防摔能力,且满足工业防水防尘设计要求。J.Gold Associates的数据显示,根据支持时间,生产力损失,以及设备维护等因素的衡量,一个消费级别的手持产品三年的总体拥有成本(TCO)为1819美元,而工业级坚固耐用型手持设备三年的总体拥有成本(TCO)为1294美元。

  在仓储应用环境下,如何进行无线网络布置达到信号的无缝覆盖至关重要,因为网络故障可能会导致延误操作并引起错误。i3000采用的最新无线局域网技术,支持802.11b/g/n协议,速度和稳定性较同类产品有很大提升。可实现快速无缝漫游,在多个无线网络自动无缝切换,保证快速安全的数据连接,满足实时同步下载及上传信息和不断发展变化的数据采集和通信需求。

  在实际仓储作业中,入库出库清点盘库等各环节工作量大且耗时长,这就要求长时间作业不间断的可靠设备,来保证超长的续航时间。i3000采用了3800mAh超大容量锂电池,续航时间可超过12小时,大大超越传统仓储设备,特殊设计的POGO PIN 接口,不仅可以方便连接座充和数据传输,更大大增加了接口的使用寿命,保证了设备的可靠性。

  此外,i3000机身纤薄小巧坚固的特点适合移动作业需要,背光键盘经过防磨处理,手持部分采用人体工程学设计,保障手指手掌舒适贴合,即使戴着手套一只手也能轻松完成各种操作,并且长时间使用不会感觉手部酸痛。而且i3000坚固耐用、符合基于标准的环境规格,保证所有角度均可经受多次从1.5米高度的摔落,并达到IP64防护等级,因此非常适合在恶劣的仓库环境中使用。

  优博讯指出i3000不仅机身小巧,还集成了多种强大功能,内置高速先进的扫描引擎,彰显一流的扫描效率,使客户可轻松而便捷地适应对当前和未来不断变化的数据采集和通信需求。同时有着易于与打印机、应用软件、通信和外围设备兼容,实现自动远程设备管理等增值特性。

  自本世纪来,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总体保持增长趋势,可以预见,21世纪智能仓储技术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仓储经理及供应链专家需要紧跟仓储设备的未来发展趋势,并考虑到仓储设备的未来需求和将来会在其业务和相应计划中普遍使用的技术。

人物访谈